注册 无障碍 关怀版 繁體版 智能机器人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信息>部门街镇

破茧蝶变启新程——竹贤乡打造全国山区乡村振兴样板

日期:2025-09-10

字号:
分享:
打印:

作为“下庄精神”发源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近年来,竹贤乡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自身实践为全国山区乡村振兴探路、做样板,探索推行“7庄”经营战略,聚焦清洁、花卉、特色、善治、守法、活力、和美村庄建设,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破茧蝶变,如今,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

下庄天路。(竹贤乡供图)

初秋的风,裹挟着瓜果的清甜与泥土的芬芳,漫过竹贤乡的山野。

827日上午,记者一行乘车沿着骡坪路口村蜿蜒的公路驶入石院村,大棚里的热闹率先映入眼帘——不少市民走进大棚,弯腰采摘红彤彤的西红柿、圆滚滚的西瓜,满脸笑意;不远处的农家乐里,村民高仍平的妻子在新房忙着整理房间,迎接即将来的客人。

“从716开业到现在,我的收入已经有4万多元,到9月份,肯定超过5万元!”指着旁边闲置的老房,他眼里闪着光,“下一步,我计划把瓦房子改造出来,大概增加到10个房间,以后能多接待客人!”算起收入,高仍平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在竹贤乡,推窗见山、出门遇景都是寻常。这样的惬意,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直呼“来了就不想走”。

石院村蔬菜产业。

科技为笔,田野间写丰收“答卷”

行走在石院村经福坪村至下庄村的田埂上,套种的玉米和辣椒错落生长;石院村至石沟村的山坡上,成熟的核桃即将采收,中药材长势正旺。

1000亩柑橘挂满果子,3000亩烤烟、5000亩蔬菜铺开是绿色的海洋,10000亩核桃树能罩住半座山……”说起竹贤乡的农业蓝图,竹贤乡乡长朱小林掰着指头,数得真切——立足三峡库区生态屏障核心区的生态优势,瞄准“区域菜篮子”保障需求,着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高山生态蔬菜生产基地;打造具有区域辨识度的精品水果产业示范样板;探索发展循环种养结合的林下经济模式;推动烤烟产业走“种植-烘烤-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之路;重点推进道地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如今,科技的注入,为竹贤乡的传统农业换上“智慧新装”。

阮村淫羊藿大棚。

阮村淫羊藿现代数字产业园内,屏幕上跳动着每一株药材的生长数据。88个大棚里,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设备、监控设备等全天呵护,淫羊藿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这里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从气温、湿度、日照时长到土壤墒情,均实现智能化调节。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不仅提升了阮村的农业生产水平,更为村民带来了土地流转、务工等实实在在的收益。

同样,下庄村千亩智慧柑橘田园综合体里,一个个柑橘像缀满了小灯笼;“云上竹贤蔬菜”认养平台上,手机点一点,就能认养菜园。就连养猪场也玩转“黑科技”,即将新建的第五代“悬空式”移动智能猪舍,将试点“生态菜—猪”融合养殖项目。

土里能刨金、村里能赚钱!如今,“下庄天路”区域公用品牌成了“金字招牌”,旗下“云耕绿蔬”蔬菜、高山核桃等产品,裹着印着乡景的包装,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以前,我们这里主要种植烤烟,即使种点蔬菜,菜熟了也担心烂在地里。现在有了品牌,不愁卖,还能卖上好价钱!”石院村党支部书记周相奎带着村民一边采摘菜椒,一边笑着说。

山水为媒,乡村成为诗与远方

这个夏天,下庄河谷、罗家沟成了纳凉戏水的热门地——孩子们摸鱼踩水,大人们聊天赏景,好不悠闲。

“要把石院村、福坪村建成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让竹贤乡变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谈及康养旅游目标,朱小林底气十足。

这份底气,源于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小三峡的碧波、大昌古镇的韵味、下庄天路的壮美,串起“看世界遗产、学下庄精神、游5A景区”的精品线路,让“泛下庄旅游”品牌越叫越响。

硬件提档,让游客住得舒心。石院村的天路下庄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正在建设,未来这里会有三维实景体验馆,戴上眼镜就能“云游”竹贤;旁边配套打造沉浸式康养森林步道,蜿蜒在树林里,走累了还能在林中木屋歇脚。而石院村至福坪村的路边,利用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和美食街区,将留住更多过往游客。

服务提质,让游客留得安心。群贤山庄重新盘活,成为游客的“暖心驿站”;岩口子写生摄影基地里,画家、摄影师扛着设备来取景,悬崖酒店群正在建设;民宿营销也有新招,“一月一主题,一季一活动”,实现办活动、拉人气、带消费。

今年4月,云上竹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股东为竹贤乡6个村的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这,也标志着竹贤的第一家强村公司正式聘请“职业经理人”,用市场化思维运营集体资产。“目前,我们经营着石院村闲置房屋改造成的民宿,福坪村也将罗家沟开发为户外休闲基地,下庄将‘五坊五馆’、会客厅纳入强村公司经营。”公司监事向超告诉记者。

教育医疗也紧跟步伐:竹贤八一爱民小学与南峰小学联合办学,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乡卫生院将和县医院、中医院联办,游客若出现头疼脑热,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还有竹贤土味美食菜系,“养生食谱”全部采用本地食材,一家一品,线上能下单,线下能堂食,让游客“带走特产,留下回味”。

在这里,每一个走进竹贤的人,都能找到心中的“诗与远方”。

游客听取毛相林介绍下庄天路。

精神为魂,处处焕发蓬勃生机

“爸爸,当年修这条路好难啊!”来自万州的张东源一家沿着下庄环线打卡,站在下庄天路的观景台俯瞰下庄时,12岁的儿子指着崖壁上的公路,眼里满是惊叹。

这样的场景,已是竹贤乡研学旅游的日常。

“我是第一次来竹贤,基础设施特别完善,观景台、解说牌都很贴心,既能看风景,还能给孩子讲下庄精神,这趟没白来!”张东源告诉记者。

近年来,竹贤乡充分发挥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践交流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重庆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品牌效益,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政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政策机遇,做强培训经济,真正把“下庄精神”这颗“种子”,种进了研学产业的土壤里。

据统计,每年超过8000人来下庄培训学习。如今,正全力争创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让更多人走进下庄、读懂下庄。

为了让研学不“走马观花”,竹贤乡花足了心思——

天路五景全新升级,沿着步道走,七年修路的老照片、筑路英雄的故事牌随处可见;《天路上的下庄人》放映室和《天坑问道》话剧展演室,常吸引游客静静观看。最受欢迎的VR体验馆,戴上眼镜,能让人“穿越”到当年——跟着筑路村民攀悬崖、抡大锤,体验“攻坚建电站”的艰辛,感受“众智修水渠”的团结,让“下庄精神”从文字变成触手可及的感动。

接下来,计划打造大型崖壁夜秀电影,让天坑公园的夜晚更热闹,实现“白天学精神,晚上赏夜景”。同时,借鉴贵州遵义大发渠创建经验,把下庄水渠打造成重庆市水情教育基地……

干群拧成一股绳,没有什么做不好。这些年,竹贤乡逐步唤醒沉睡的人才、房屋与物产,用实干把和美乡村的蓝图变成了实景。朱小林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弘扬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以产业迭代和村庄经营为主要方向,力争形成可向全国同类地区推广的成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竹贤智慧与下庄方案。

下庄一隅。

夕阳西下

泛下庄旅游公路上

归程车辆缓缓行驶

向前望去,大道如砥,繁花似锦

竹贤乡的未来,正满是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