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变“留量”
——骡坪“村BA”让乡村旅游活起来
当海拔1000多米的骡坪场镇响起拔河比赛的呐喊声和加油声,当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与山风共振,当贝斯手和架子鼓手合奏,歌手撕心裂肺的演唱时,2025年“多彩骡坪 精彩夏趣”云上生活季暨夏季消费季,正式拉开帷幕。
从7月18日到8月7日,这场狂欢将持续20天。云上生活季,像一根引线,点燃的不仅是游客的热情,还是乡村旅游从“流量依赖”到“价值共生”的深层变革——它用乡土味的创新,书写着“村BA式”热潮背后,乡村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生存逻辑。
“乡土味”变成“特色”:
造“不可复制”的流量
骡坪镇的热闹,从来不是刻意设计的“网红模板”。
7月18日下午,记者在骡坪场镇广场上看到,拔河赛的队伍里有刚刚才摘完巫山脆李、水蜜桃赶来的果农庞庆兵,有刚把十余头肥猪喂完的陈大姐,攥紧绳索的掌心印着老茧,呐喊声里混着“加油哦”的方言尾调,比任何口号都更动人。
篮球赛的赛场上,对阵双方可能是“养殖户队”与“大学生队”,部分球员投篮的姿势或许不够标准,但奔跑时憨厚的模样,比任何技巧都更有感染力。就连“太空舱体验”这样的现代元素,也被巧妙地安放在云雾缭绕的大垭村山间,形成“抬头见星空,低头采鲜花”的奇妙碰撞——城市里的科技感,在这里有了泥土的根基。
更不必说那些带着晨露的脆李,以及散发着柏树枝香的腊肉。游客在活动间隙走进茶园、大垭等村果园,亲手摘下的脆李、水蜜桃等果子咬下去,汁水溅在嘴角的瞬间,尝到的不仅是清甜,还是“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度。
近年来,骡坪镇早已把“土味”变成了“特色”:三峡皮影的老艺人会在表演后跟游客唠家常,农家乐的老板娘会记得熟客“少放辣椒”的口味……这些带着人情温度的细节,构成了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的“回头客密码”。
正如“村BA”的火爆从不依赖明星效应,骡坪的吸引力,正来自这种“不可复制的在地域性”——乡村的价值,藏在不刻意迎合的真实里。
“旁观者”变“主人翁”:
村民才是真正“主角”
夜晚,草坪音乐会上,乐队唱着耳熟能详的歌曲,台下村民跟着节奏拍手,“老歌曲” 在草坪上唱出了新味道;就连农家乐旁,特意设了“中医体验区”,游客们可以跟着医生制作香囊,把“传统中医文化”变成了可触摸的乐趣。
一位游客说:“以前觉得这个是‘爷爷辈的东西’,现在发现,只要我们愿意学,很有意思。”
当游客愿意为“有故事的特产”买单,乡村的文化根脉,就在这热闹里扎得更深了。
拔河赛的队伍里,骡坪社区代表队何家兴告诉记者,这是第二届拔河比赛。他很荣幸,第一届和第二届都参加了。他还说,举办这个活动确实吸引了很多游客到骡坪避暑纳凉,希望能多做一些活动,让骡坪更加丰富多彩。
“一开始很多人不好意思使劲喊,后来大家混着喊加油,分不清谁是本地人、谁是外来的了。”骡坪镇宣传委员伍燕笑着说。这种“不分彼此”的氛围,恰恰是骡坪最动人的风景——乡村旅游不是“游客看、村民演”的单向输出,而是让大家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当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乡村的热闹就有了可持续的底气。场镇居民马振堂的话很实在:“以前觉得搞活动是‘上面的事’,现在看到客人夸咱的脆李甜、腊肉香,心里骄傲得很。咱把日子过好,就是最好的‘旅游名片’。”
用活动串起“产业链”:
乡村愈发“聚人气”
翻开本次活动手册,上面清楚地写着“40场赛事”“20场体验”。这背后,是一本更精细的民生账。
7月19日中午,大垭村的乐淘淘农家乐老板覃克山告诉记者:前几天,游客不太多,村里显得有些冷清;活动开始后,给他家也带来了人气,客人爆满,今天请了三个人帮忙都忙不过来,晚上六点后预定的还有五六桌客人等着吃饭,一天可以卖四五千块钱。“我估计,现在20天的收入抵得上过去三个月的收入”。
更让周边村民们高兴的是,不少客人留下了联系方式,“说向日葵采收时还要来,想体验体验采摘乐趣”。
这种变化,源于骡坪镇用活动串起了“产业链”。体育赛事带来人流,催生了住宿、餐饮的需求;美食体验让高山腊肉、野生蘑菇、脆李、水蜜桃等成了“网红产品”;就连“相亲联谊会”这样的活动,也悄悄为乡村“聚人气”。
游客多了,村民的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大家看到了“守着家乡也能有奔头”。以前总想着往外走的年轻人,现在开始琢磨“能不能开个民宿”“是否可以把皮影戏做成文创”……
骡坪镇党委书记杨璀表示,持续几年举办相关活动,就是希望将乡村旅游从“打卡式观光”变成“走亲戚式体验”,让流量自然变成“留量”,成为滋养乡村的“活水”,尤其是游客们对住宿、餐饮、农产品等“一揽子需求”,最终都将惠及烧烤摊和农家乐的老板,以及果园的农户。
当草坪音乐会上的最后那支歌曲的尾音想起,散场的人群里,有提着脆李、辣酱、水蜜桃等礼盒的游客,有讨论着次日赛程的村民,还有忙着清点食材的农家乐老板。这场将持续20天的“云上生活季”,已在热闹之外,悄悄编织起一张更细密的乡村振兴网络,将用一场场带着泥土气的狂欢,实践“人气聚起来、产业活起来、文化留下来”的可持续路径。
记者手记
乡村的答案,藏在烟火里
活动结束后,骡坪不会冷清。篮球赛场地会延续成村民日常锻炼的广场,孩子们依然会在场镇广场上追逐打闹,镇里还会培训更多“村播”直播技巧,让大家能常年在线上买到骡坪镇的各种特产,农家乐老板会等着“秋天来摘向日葵”的客人。
这场“云上狂欢”的意义,从来不止于20天的热闹。它更像一次探索:乡村该如何在发展中保持本真?答案或许就藏在骡坪的烟火里——只需要把土地里长出来的生活、岁月里沉淀的文化、村民心里的热爱,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当游客带着脆李、水蜜桃的清甜离开,当年轻人开始琢磨“怎么把家乡变得更好”,当老艺人的皮影戏在直播间收获点赞,我们会发现:“村BA式”的乡村热,从来不是偶然的流量爆发,而是人们对“有根、有人情、有生活”乡村的向往。这样的向往,终将让更多乡村在土地上,长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