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富美山河。
乡村,一头书写着华夏文明的根脉,一头系着千万人或浓或淡的乡愁。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直接关联着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同频共振,成为新时代发展不断论证的课题。
大昌镇一隅。
最近,大昌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的重要指示精神,正以“团建”之举,借乡村旅游唤醒沉睡资源,打造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典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蹚出一条别具一格的新路子。
位于巫山县境内县城北的大宁河东岸的大昌镇,是一颗镶嵌于山水之间的一颗明珠,拥有着令人称奇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广袤,面积达967公顷,大宁河蜿蜒而过,滋养着这片土地。1112种维管植物在这里扎根生长,143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每年万余只大中型游禽和涉禽在此越冬。大昌镇人民正在绘就一幅宜居乡村的生态画卷。
候鸟在水中滑行嬉戏。
素有“千年古镇”之称的大昌镇,是一朵绽放于历史长河经纬的奇葩 ,拥有厚重的历史人文。大昌古镇,自晋代始建,历经1700多个春秋,承袭巴蜀文化,得长江文明的滋养,历经战火岁月洗礼,得以在三峡移民中重生,如今成为三峡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袖珍古城”。大昌镇,地处当阳大峡谷、下庄天路、小三峡国家5A级景区的中心联结点,坐拥得天独厚的交通之便。近些年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育完成2个200亩集乡村旅游、采摘体验花果园。大昌镇,产业兴旺的民生根本正在成型。
在乡村振兴征程中,大昌镇围绕“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主题,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不断破解山水密码,整合资源优势,为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如今的大昌镇,已然是万事俱备,东风已来。
游客们正在光明村草莓园采摘草莓。(资料图)
最近,大昌镇借“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引入巫山奔风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媒体融合矩阵,开创了营销组客、市场拓展、活动承接、村庄入股的乡村旅游全新合作模式。以大昌光明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为试点,面向全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启全力打造“团建承接第一村”,精心策划了3月女神月“她力量 光明行”主题活动,如同一束温暖的光,吸引了众多游客青睐,实现了“开门红”。从古镇风情到非遗传承体验,从自然风光到咖茶情趣,从农家美食到采摘之乐,写满烟火气与松弛感。
大昌镇“团建”乡村旅游的发展蓝图,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行业的繁荣;形成了农文旅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城乡更深层次的融合,挖掘了农旅文融合的更多社会经济价值,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同时,古镇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展演,使得文化传承与保护也得到加强,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正在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多业态多元化发展。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大昌镇以团建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胆创新,无中生有,体现着大昌镇干群共谋发展的决心与担当。
探寻乡村旅游农旅文深度融合,大昌镇已然行走在路上,巫山县各乡镇亦是因地制宜,遍地开花。从平河乡燕子村的人居环境美化到下庄村的“微院落”治理,从楠木村的高山纳凉到大昌镇的“团建”承接第一村,从摩天岭的生态康养到江村的蝶变,乡村旅游正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游客乘船欣赏湖光山色,邂逅越冬精灵。
游客在湖边的草甸上打卡拍照。
乡村旅游如何长久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发展与百姓共同富裕的双向奔赴?
“谋”字当先,种好梧桐树。因地制宜,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干”字当头,引来金凤凰。讲好乡村“土”故事,擦亮“土特产”名片,留住烟火气,丰富更多“引得来、留得住、带得走”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同时既要为乡村“塑形”,更要为其“铸魂”,深挖具有辨识度的精神和文化内核,带给游客更有温度与幸福体验感的人文情怀;“新”字赋能,放眼未来。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农旅文多元融合新业态,推进“农文旅+”立体发展模式,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绘就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壮景,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不只是这片土地的苏醒,更是一群人心的回归。“团建”等一系列农旅文深度融合之举激活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一池春水”,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巫山,巴渝和美乡村正在成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