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信息>部门街镇

走进乡村看振兴|洞桥村: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 走出富民强村新路子

日期:2024-01-23

字号:
分享:
打印: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贫困村庄到如今被评为首批重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实践基地,4年时间,双龙镇洞桥村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夯实发展之基、连上致富之桥、打开智慧之锁、敲响开放之门。

双龙镇洞桥村委会全貌。

2019年,市委网信办在双龙镇洞桥村积极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创新之路,以智慧教育、智慧产业为抓手,从强化网络覆盖,打造电商平台、校园录课云等方面发力,以整体解决方案形式打造双龙镇洞桥村信息化项目标杆,有效破解了土货滞销“变现难”、师资薄弱“教育难”等问题,

虽然市委网信办的帮扶已经结束,但网络为这里建成了一家畅销的山货网店,引来了城里学校的优质教育活水。

“老彭,家里还有腊肉没得?”车辆还没停稳,罗辉就扯开嗓门喊了一声。

片刻,一个双手拄着拐杖的独腿男子,从屋里探出了脑袋:“罗主任,快,快,进屋坐。”

这位残疾村民叫彭知位,以前一直在外务工,因车祸截肢后,就只能回村靠务农为生。勤快的他,养了猪、喂了鸡,地里红薯、土豆更是没少种,咸菜也是一坛一坛腌。自己吃、送亲朋、喂猪用,日子倒也过得去,可身上没几个钱。

彭知位看着自己喂的猪长势好露出笑颜。

得知此事后,罗辉主动找到彭知位,让他提供农产品放在村里的网店上卖。“这些东西又不值钱,网上哪个会买哦。”刚开始,彭知位心里很没底气。“那这样,我按县城的价格收购,后面网上销售的事情你就不用操心了。”

没成想,就是这么一次尝试,让彭知位的东西再也不愁卖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以前都是等着别人上门来问,很多时候都是挂在家里卖不出去,自从搞了这个电商,名声打出去了,农产品不仅不愁卖,有时候还供不应求。”提起这些年的变化,彭知位激动地说道。

如今,当地高山土蜂蜜、土鸡蛋、腊肉等土特产品走红网络。“没想到我家的洋芋和鸡蛋,还有自家做的土蜂蜜都能卖钱了。”说起电商平台,洞桥村村民潘化田笑得合不拢嘴,正是电商销售,为她增加了上万元收入。

罗辉正在直播卖山货。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洞桥村地处高山地区,土特产资源丰富,脆李、核桃、土蜂蜜、黄花菜、洋芋、红苕粉、腊肉等原生态农产品口味独特,营养价值很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盛产期往往堆积在村民手里,走不出大山。

洞桥村将农副产品和互联网相连接,线上线下销售,村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这让对“网络经济”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们开始积极支持、大力配合。农产品也由以往的“村干部上门收货”已变成了如今的“村民送货上门”。

在洞桥村,“山货飞出山村”是村民的期望;让孩子走出大山更是村民的期盼。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花竹村小学大门前石墙上的这句标语格外引人注目。为实现“志智双扶”,市委网信办将花竹村小学多媒体一体机和投影仪进行有效利用,部署了中国电信“学而思教学系统”“校园录课云系统”。

目前,花竹村小学在读小学生共17名,全部都是留守儿童。而“学而思教学系统”“校园录课云系统”,就能将名师名校优质资源的源头聚合,家长、学生课后可通过机顶盒下载录课云应用,回看录播课程,信息化教学变革,让农村学校也搭上了"互联网+”的云课堂快车,迈向教育信息化新时代,形成区域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

花竹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彭涛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学校的这套系统,就像是给我们又请了个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学懂的东西,在家下载下来再听听,就把很多东西学会了。”彭涛说。

“利用‘学而思教学系统’,地处山区的学校可以随时共享城里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还可同上一堂课,并实现线上共同备课、教改和课研等。”花竹村校负责人甘宏平介绍,这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分散的、片断的、短时的教育扶贫现状,实现了山区学校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接轨。

这些便利,与巫山深入推进的网络扶智工程紧密相关。截至目前,我县各个乡镇均已建成教育城域网,“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达100%,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98.6%。同时,推进城区优质学校与山区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建成远程“同步课堂”42个,有效提升乡镇教师教学质量。

如今,打造乡土网红卖山货,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课堂上了“云”还用得好,孩子的成长给村里带来了新希望,网络让洞桥村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