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重大决策预公开>决策结果

[索 引 号]
115002370086610305/2023-00039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巫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字文号 ]
[ 标  题 ]
巫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巫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
[ 成文日期 ]
2021-09-14
[ 发布日期 ]
2021-09-14
[ 有 效 性 ]

巫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巫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

分享:
打印:
字号:


巫山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巫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

巫山府发〔2021〕2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巫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107次常务会议和十四届县委常委会第118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巫山县人民政府    

2021年8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巫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

目 录

前言………………………………………………………………6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8

(一)“两山”基地建设背景…………………………………8

(二)“两山”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9

1.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政治担当……………9

2.落实国家和市级重大战略部署的有力抓手……………10

3.巫山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10

二、区域概况……………………………………………………11

(一)区位概况………………………………………………11

(二)自然状况………………………………………………12

(三)资源状况………………………………………………13

(四)社会经济状况…………………………………………15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17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17

1.组织领导得力,实践创新制度获得保障………………17

2.精心养山护水,生态资源资产实现保值增值…………19

3.壮大生态经济,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显著增加…………21

4.探索转化机制,初步实现绿色富民惠民………………23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26

1.产业基础有待加强………………………………………26

2.优质自然资源核心带动不够强…………………………26

3.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尚不够……………………………27

4.生态脱贫后续任务艰巨…………………………………27

5.生态管控机制新格局亟待建立…………………………27

(三)“两山”实践探索典型案例…………………………28

1.长江及大宁河“三峡红叶出彩揽客”示范片:沉醉“三峡红叶”,发展全域旅游…………………………………………28

2.曲尺-大溪-巫峡沿江“巫山脆李添绿致富”示范片:发展“巫山脆李”,促进脱贫致富………………………………33

四、总体思路……………………………………………………39

(一)指导思想………………………………………………39

(二)基本原则………………………………………………40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40

2.突出特色,融合发展……………………………………40

3.生态惠民,共建共享……………………………………40

4.创新机制,探索模式……………………………………41

(三)总体目标………………………………………………41

(四)建设指标………………………………………………42

(五)“两山”特色示范点建设………………………………43

1.长江及大宁河“三峡红叶出彩揽客”示范片区………43

2.曲尺-大溪-巫峡沿江“巫山脆李添绿致富”示范片区…44

五、重点任务……………………………………………………46

(一)全力守护绿水青山,保值增值自然生态资本………46

1.持续念好山字经,维护“连绵青山”壮美……………46

2.持续做好水文章,提升“一江碧水”品质……………49

3.持续练好气字诀,提升蓝天白云品质…………………53

(二)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56

1.推动生态产业化,加快实现“两山”转化……………56

2.落实产业生态化,加快产业绿色发展…………………59

(三)打造特色生态品牌,推进绿色惠民富民落实………61

1.做靓“三峡红叶”品牌,谱写生态旅游发展绿色篇章…61

2.做精“巫山脆李”品牌,唱响山地农业发展生态主题…62

(四)探索转化路径机制,努力形成特色转化模式………64

1.优化巫山实践创新路径…………………………………64

2.探索巫山实践创新模式…………………………………65

3.打造“两山”转化特色平台……………………………66

4.健全“两山”实践创新体制机制………………………67

六、工程项目……………………………………………………71

(一)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71

(二)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72

七、保障措施……………………………………………………72

(一)强化组织领导…………………………………………72

(二)加大资金投入…………………………………………73

(三)强化科技支撑…………………………………………73

(四)强化评价考核…………………………………………73

(五)加强宣传教育…………………………………………74

附件:1.巫山县“两山”基地建设主要指标进度表…………75

2.巫山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清单…76

前 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上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取向,明确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提出了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的全新认识,它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在经历15年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后,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巫山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引领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端,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横跨长江巫峡两岸,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巫山县历史悠久,自然的造化、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交融成就了这片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从这里起步,5000多年前的“大溪人”在这里渔猎。巫山县资源丰富,是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肩负着水土保持、南水北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战略任务;是优质生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巫山脆李、庙宇党参、巫山恋橙、巫山神茶、大溪粉条、高山优质米等特色品牌效应突出。巫山县风景秀丽,聚三山九峡、汇巴山渝水,沟壑纵横,奇峰密布,江山如画,拥有“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千年古镇、万年文明”,“神女恋城·红叶巫山”为主题的旅游品牌享誉中外,打造了1个5A级、3个4A级、一批3A级旅游景区集群。巫山县生态优美,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拥有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江南市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三峡巫山湿地和梨子坪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小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梨子坪市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59.4%,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区域面积的36.43%,位居全市前列。巫山县环境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95.6%(349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6项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全部达标,长江干流巫山段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县域内15个次级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水域水质全面满足水域功能要求,3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保持稳定达标,土壤和声环境质量良好。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名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龙骨坡抬工号子”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巫山处于长江经济带中西部战略连接点上,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最优的资源就是山水人文,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建设国际知名现代化旅游城市作为奋斗目标,立足于三峡库区的地理条件、生态功能、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突出长江三峡旅游品牌优势和山地特色农业优势,守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县,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彰显巫山担当、发挥巫山作用、贡献巫山力量。

为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巫山转化模式,打造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字招牌,依据《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76号)、《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管理规程及建设指标〉等三项制度的通知》(渝环办〔2020〕8号)和《巫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2020—2025年)》,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两山”基地建设背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是生态环境部在全面系统总结浙江省安吉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试点县的基础上,将“理论实践”升格为“实践创新”而推出的全国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实践样本,是探索“两山”实践创新丰硕成果的具体展现。生态环境部近年来先后命名表彰了四批次共87个不同类型的“两山”基地,这些地区在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在探索转化有效路径,形成特色转化模式和长效保障机制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开展“两山”实践创新试点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推广性,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标杆样板,起到了广泛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巫山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带领全县人民锐意进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十项行动计划”,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依靠全县人民的努力,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提质生态农业,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摆脱了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帽子”,一鼓作气向着全面小康社会阔步前进,努力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发展区、“水陆空铁”联运示范基地和“三峡乡愁”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二)“两山”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政治担当

党的十九大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之一,“两山”理念已经成为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的追求。巫山县开展“两山”基地建设,就是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用实际行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落实国家和市级重大战略部署的有力抓手

国家层面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和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绿色低碳循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强化了担负起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好长江母亲河的历史责任。重庆市“一区两群”战略要求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突出“库区”“山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经济要素集成与协同,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巫山县开展“两山”基地建设,就是要转变思路,抢抓机遇,跟上时代,勇于担当,做好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长江母亲河的“守护人”,用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生态资源集聚产业、汇集资本、吸引人才,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3.巫山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巫山成名于绿水青山,因秀美的大小三峡、独特的三峡红叶、神奇的神女峰等自然景观闻名全国,享誉全球。巫山得益于绿水青山,雄壮的巫山山脉、优质的一江碧水、优美的旅游资源、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长期支撑起巫山的社会经济发展。县境内有五里坡、江南、长江三峡巫山湿地和梨子坪四个自然保护区,有小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梨子坪市级森林公园,有小三峡-小小三峡国家5A景区和神女景区、文峰景区、巫山博物馆三个4A景区,需要承担三峡水库水质保护和水源涵养的重任,优美的景观和丰富的资源养在深闺,亟待开发变现。“两山”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巫山县立足“生态、资源、人文”三大优势和渝陕鄂川边区独特区位,完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践路径,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守护好“一江碧水”,修复好“两岸青山”,打造国际知名现代化旅游城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峡云端巫山云雨生态国际康养度假区、特色资源能源绿色利用试验区。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地理位置。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端,地处三峡库区腹心,跨越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东经109°33′—110°11′,北纬30°45′—23°28′,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县城位于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距三峡大坝124公里,上溯重庆主城480公里,东下宜昌167公里。

交通条件。巫山县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巫山机场建成通航,渝宜高速东西贯通,郑万高铁、两巫高速和奉建高速建设加速推进,规划形成对外“七横三纵三港一场八中心”和对内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建成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

行政区划。巫山县辖2个街道、11个建制镇和13个乡,2个街道为高唐、龙门街道,11个镇为庙宇、大昌、福田、龙溪、双龙、官阳、骡坪、抱龙、官渡、铜鼓、巫峡镇,13个乡为红椿、两坪、曲尺、建平、大溪、金坪、平河、当阳、竹贤、三溪、培石、笃坪、邓家乡。

(二)自然状况

地形地貌。巫山县属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山地,大巴山和鄂西山地接壤地带,属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接合部,大巴山屏于西北,七曜山亘于中部,巫山环于东南。境内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岩溶发育,沟谷密布,峡谷幽深。地势整体呈现南北高而中间低,地貌呈深谷和中低山相间形态,地貌类型以中山、低山为主,分别占幅员面积的57.57%和38.41%,丘陵、平坝少而零星,仅占4.0%。全县最低海拔156米(长江出境处),最高海拔2680米(太平山)。

气候特征。巫山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境内春天气候回春早,但不稳定,常出现低温阴雨及寒潮;夏季长,气温高,降水多而集中,常有暴雨,间有洪涝,且多伏旱;秋季气温下降快,常阴雨绵绵;冬季短,气候温和而少霜雪。巫山常年平均气温18.4℃,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年日照1542.2小时,年无霜期305天,呈现垂直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具有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的独特土地、气候、光照、水资源条件。

河流水系。县境内河流水系较为发达,均属长江水系。长江自西向东横穿巫山县境内中部长达56.5公里,是主要生产和生活用水来源,多年平均流量1.33万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19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大宁河、大溪河、官渡河、抱龙河、小溪河、三溪河、马渡河、红岩河、福田河等9条支流和54条小溪,支流总长296.6公里。境内水系多呈树枝状,河谷形态多为“V”字形。

土壤。境内土壤多以各系石灰岩成土,拥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土、石灰岩土、黄棕壤土和山地棕壤土7个土类,11个亚类,其中农耕地8个亚类,包括18个土属,53个土种。海拔800米以下多为潮土、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

植被。巫山县属亚热带,水平地带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在地方植被分区中,属川东盆地及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的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全县植被类型具明显的垂直带结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阔混交林带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上地带。

(三)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根据巫山县国土最新详查数据,全县耕地46005公顷,占总面积的15.6%;林地182754公顷,占62.8%;草地24143公顷,占总面积的8.2%;园地7952公顷,占总面积的2.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823公顷,占总面积的3.7%;交通运输用地3347公顷,占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066公顷,占3.4%。

水资源。巫山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43亿立方米,客水径流量为42.78亿立方米。全县有中咀坡和中硐桥2座中型水库,有小型水库14座,山坪塘2000多口。全县有水域面积9870.49公顷,三峡水库蓄水水位波动带来库面面积和蓄水量较大变化。全县水能资源丰富,藏量26.8万千瓦,但时空分布不均,受地质条件影响,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全县有37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中城市有3个,包括长江水源地、朝阳洞水源地、大宁河水源地(备用水源)。

生物资源。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仅森林植物就有156科,256属,417种以上,主要分布于四个自然保护区中。五里坡国家自然保护区有7种植被类型,59个群系;有维管植物196科894属2646种。江南市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38种,归属于29科36属,其中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有25科28属29种,栽培种有7种。全县分布有野生动物423种,分别属于29目94科252属,其中兽类8目24科57属70种,鸟类17目51科159属295种,爬行类2目11科26属35种,两栖类2目8科10属23种。境内浮游动物共有26科45属5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5种(其中一级6种,二级48种),市级保护动物28种。

旅游资源。巫山县自然景观优美,境内有举世闻名、以峡谷、江河风光为代表的长江三峡;有幽深秀丽、以探险、休闲、漂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小三峡、小小三峡;有曲径探幽、以神女峰为代表的巫山“三台八景十二峰”景点群。全县旅游资源包括4个自然保护区(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市长江三峡巫山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江南市级自然保护区、梨子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5A级景区(重庆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国家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景区(神女景区、文峰景区、巫山博物馆),以及梨子坪市级森林公园、大昌湖湿地公园、重庆小三峡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47.4%,生态空间超过全县幅员面积的一半。巫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是亚洲人类的发源地,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文化的代表。有《神女赋》、《高唐赋》等名诗名赋近6000首,秦末汉初古栈道、千年悬棺等古迹40多处,珍稀文物1000多件,居三峡库区之首。

生态文化品牌资源。2004年巫山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并于2018年得到重新确认,2006年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生态旅游区荣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

(四)社会经济状况

人口。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3.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6万人。常住人口44.5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9.0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85%,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4‰。县城建成区人口进一步集聚,已超过10万人。

社会发展。2019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4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5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9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09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087元。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0498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26985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527153人,失业保险参保262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8%以内,城乡最低保障对象19398人,特困供养人员4510人。全县科教文卫事业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配套设施齐备。

经济发展。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97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0.83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92.97亿元,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8778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37.2%和54.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3.2和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9:29.4:53.7。全县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稳中略降,水果、蔬菜和油料保持增长,生猪养殖规模受猪瘟影响出栏减少7.7%。工业欠发达,主要以电力、轻工、建材为主,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轻工业产值3.33亿元,下降7.3%;重工业产值12.19亿元,增长2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94亿元,增长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3亿元,增长1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亿元,其中税收7.23亿元,增长10.24%。

城镇化。大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新区建设提速江东组团建成高品质商品房28万平方米,龙水中小学、中医院江东分院、人民医院早阳分院等项目持续推进,建成龙江大道、龙水路、滨湖路、兰泽路。早阳组团梨早路、桂花大道、早阳互通启动建设,早阳隧道、朱家坪隧道即将完工。南陵组团启动三峡记忆·南陵古道建设。高唐组团管理提质,提档升级龙潭路,完成白杨湾道路改造。建成滨江公园一期、松峦社区公园,城区绿地率达37%。完成夜景灯饰提升工程,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特色小镇更加靓丽。修编乡镇总体规划13个,摩天岭森林小镇建成休闲地产6.7万平方米。大昌镇、官渡镇、骡坪镇等一批商贸乡镇品质加快提升,福田镇、笃坪乡、大溪乡等一批产业乡镇逐步形成,曲尺乡、当阳乡、建平乡等一批旅游乡镇加快打造,乡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加快形成。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组织领导得力,实践创新制度获得保障

巫山因山水而生,也因山水而兴,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优美的绿水青山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巫山最大的优势。早期因交通闭塞、观念保守、经济落后,优美的绿水青山却成为荒山穷山,成为国家级贫困县。重庆直辖以后,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后,区位条件大幅改善,交通条件显著提升。巫山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开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稳步推进脱贫攻坚,2012年即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纳入首批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积累了依据地方特色生态资源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途径的丰富经验。

2018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编制完成《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方案》等专项规划,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支撑体系。2019年印发了《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尤其是经历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后,更加坚定了巫山县全力维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信心。

为了细化落实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防治、城市品质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工作任务,巫山县通过了《巫山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强化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两山”基地建设工作,多次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提岀建设“两山”基地,表达了建设“两山”基地的决心。

2.精心养山护水,生态资源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巫山县是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一库清澈的碧水、两岸连绵的青山是巫山的核心生态资产,是全县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是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是南水北调水质的重要保障。曾经的长江和大宁河沿岸水土流失严重、生活和生产污水直接排放、江河上大量垃圾漂浮、水质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全县通过转变思路,学好用好“两山论”,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成功打造“两江四岸”旅游新城,宜居宜游田园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强力筑牢。为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巫山县以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强化山林资源管理为目标,认真抓好“林长制”试点工作,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健全“两线”、“三级”层级管理机制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考核与奖励办法》,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森林火灾防控、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划定全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075.6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6.43%,推进自然保护地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维系了中山区域特殊野生动植物繁育空间。通过关闭淘汰煤矿企业37家,全县煤矿仅保留1家,核减产能300万吨以上,避免了生态空间进一步受损。通过提档提速生态修复,完成55个关闭矿山生态修复,依托三峡后续工作生态屏障区及重要支流植被恢复、石漠化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营造林面积近100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9.4%,初步形成以低山河谷生态经济林、中部生态景观林、山脊生态防护林为主的“三带”格局。

“一江碧水”安全得到保障。巫山县将重心放在“抓实水资源保护”“抓实水污染防治”“抓实水生态修复”三个方面,构建起“河长+警长+巾帼+志愿者+公益性岗位”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全县县级25条河流、18座水库落实了“河长”,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全覆盖。按照“守住港口、保证干流、防控支流”的清漂工作思路,采取以日常保洁与应急清漂、自行清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确保全县长江干流水域岸线长度55公里和9条次级河流水域岸线共计128公里水域江清岸洁。通过强化监管,完成17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35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严管汛期河道采砂、取水许可等行为,重点针对工业园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畜禽禁养区、自然保护区、沿江沿河各类排污口等重点敏感区域的环境执法监测监察,及时消除各类环境安全隐患。深入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核查,及长江主要次级河流入河排污口专项治理,牵头整治乡镇污水直排口141个。通过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启动乡镇10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建制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确保了长江干流(巫山段)水质保持稳定,大宁河等主要次级河流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环境空气品质得到提升。通过实施《巫山县贯彻重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巫山县空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完善部门联席制度,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周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与云阳、奉节、巫溪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分区域、分行业、分领域协调联动,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工业废气治理,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数十家落后产业企业,完成5家砖瓦窑脱硫设施改造淘汰13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加强扬尘管控,严格落实在建工地源头控尘、运输控尘、督查控尘、清洗控尘措施,实现建筑施工“定车辆、定线路、定渣场”,及时查处道路运输“抛洒滴漏”现象,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10个、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5条。加强交通污染治理,通过制定车用成品油专项质量监管和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921辆,完成33处油气污染治理。深化餐饮油烟治理,整治公共机构和餐饮企业油烟污染50家。2019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9天,优良达标率95.6%,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

3.壮大生态经济,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显著增加

优美的景观资源、优质的特色农产品是巫山绿色发展的依托,曾经的巫山县工业以挖山毁林采矿为主,优质农产品只能自己消费,旅游业留不住游客上岸。通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破解全县发展难题的主攻方向,编制实施全市首个区县级《巫山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1)》,落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6.9:29.4:53.7,优质特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精品景区提档升级,小三峡景区游客中心南广场投用,罗家寨书院启动修缮,马渡河人行索桥开工复建,神女溪漂流中心投用,万亩茶园、红叶博览园加快建设,三峡院子·守望观景台、飞凤峰步道成为网红“打卡地”,当阳大峡谷小石峡游客中心投用。旅游宣传营销创新开展,设立山东、广东等5个营销组,与三峡集团开展“陆地游”,广州、烟台开展“航空游”,航空旅游组团游客首次突破3000人,赴芬兰、瑞士、新加坡和港澳台等地开展推介20余次。要素配套不断完善,石上生花等特色民宿开门迎客,评选“巫山十大江湖菜”,新增旅游厕所20座。全年接待游客1902.83万人次,增长19.02%。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本完成脆李、柑橘、核桃产业布局,经济作物比重达67%,实现农业增加值29.17亿元。规模种植脆李25万亩,产值13.4亿元。稳定种植中药材、柑橘、核桃等产业53万亩。收购烤烟10.61万担,烟农增收1.75亿元。适度规模家庭果园、大业主果园、小单元生产管理等模式逐步推广。建成核心产业融合示范区3个,打造脆李、柑橘等产业示范基地20个。无人机统防统管试点推开,社会化服务成为主流。1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一期投产,智能化生态养殖开端良好。截至目前,全县共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113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54个,总产量10.8万吨,产值约11亿。

生态康养稳健起步。完成巫山云雨生态康养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一带三心三片区”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摩天岭哨路组团环道、水电气等配套基本完善,曲摩线供电工程投用,恒升燃气站建成供气,污水处理厂一期主体完工。摩天岭壹号、凯创·中央公社、三峡·云嶺江山项目加快推进。

融合发展日见成效。着力推进生态产品生产链延伸,创建烟台(巫山)产业园,年产6000吨粉丝加工生产线投运,成光新能源195MW光伏并网发电,红椿和青山头风电场有序推进,培育绿色建筑骨料企业3家,荣科物流园冷链仓储投用,美每家物流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投运,绿色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4.探索转化机制,初步实现绿色富民惠民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巫山,过去因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坐拥三峡旅游黄金通道却留不住过境游客,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得不到开发,导致长期无法摆脱国家级贫困县的困境。通过转变思路,改善交通,依托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成功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

转变思路实现快速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唤醒了巫山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闭煤矿36个,转型发展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产业。通过坚持生态旅游优先,县委县政府顺应全县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提供优质生态农副产品的同时,把旅游放到全国大格局中进行谋划,把巫山打造成一个2958平方公里的大景区,从观光游扩展到度假游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使生态旅游从战略主导性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让五分之一的巫山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改善交通实现开放发展。巫山县全力推进交通提升三年行动,将交通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内容,在全市率先启动交通建设三年提升战略行动,全力推进对外大通道建设,渝宜高速最先通车,投资16.42亿元的巫山机场已正式通航,郑万高铁快速推进,两巫高速巫大段开工建设,奉(巫)建高速顺利开工,国省道油化率达100%,基本建成水陆空铁“立体式”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引来了企业投资,促进了游客落地深度游,卖出了地方特色优质农副产品。

延伸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持续做好“水文章”,大力实施重塑三峡美、重构三峡游、重温三峡情,携手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新三峡旅游破茧重生。持续念好“山字经”,持续办好“红叶节”,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累计吸引游客40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40多亿元,三峡红叶已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持续打好“文化牌”,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第四届长江三峡(巫山)国际越野赛和第三届当阳大峡谷国际户外挑战赛,“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获全市最佳效果奖,“千年古镇、万年文明”焕发新气象。持续种好“优质果”,立足独特地理气候特点,巫山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种植柑橘15万亩,脆李25万亩,核桃等干果15万亩,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41个,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脆李之乡”,规模化生态农业迅速发展。持续创新“新业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挖掘神女文化、巫文化、川江号子、三峡皮影戏等,做大文化产业,构建特色旅游产品加工、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为重点的生态工业,通过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多式联运,发展乡村绿色物流,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生态扶贫实现富民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增就业,按照“一城两轴三片十一廊道”和“一心三线”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大景区,现已形成1个5A景区、3个4A景区等一批精品景区集群,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22亿元,同比增长30.02%;旅游购票人数155.3万人次,同比增长27.3%。通过大景区辐射全县17个乡镇(街道),带动众多贫困群众直接就业,让绝大多数群众吃上“旅游饭”。发展生态农业促增收,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海拔500米及以下低山带种植柑橘,175—1000米中低山带种植脆李,800米及以上中高山带种植核桃等干果,1000米以上高山带种植烤烟和中药材。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在产业的管护指导、利益联结机制、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培育一批龙头销售企业增加销售值,培育一批新兴品牌扩大影响力,“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巫山恋橙·橙信八方”“巫山核桃·百年好合”等系列品牌营销成效显著。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

1.产业基础有待加强

全县农业自然经济成分较重,农业生产耕作条件欠优,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总体上还处于小农生产状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品牌较少,附加值不高。此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且生产力较为欠缺,工业经济规模小、档次低,绿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度还不够,产业链较短。

2.优质自然资源核心带动不够强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成为巫山县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和核心竞争力。尽管巫山旅游蜚声国内外,巫山农副产品声誉良好,但“三峡红叶”和“巫山脆李”开发度还不够,产业链延伸还不足,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欠缺,存在整体较强但内部松散问题,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足,以农户、小规模集体经济、小公司为主,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

3.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尚不够

虽然巫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后续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生态空间面积大,范围广,任务重,要求高,尤其是广大农村受传统观念影响和自身利益追求,导致管控很难全面落实到位。淘汰关闭的煤矿众多,企业转型面和员工再就业问题突出,解决不好易引发社会问题。由于过去的粗狂开采方式,导致需要生态修复的面积较大,资金筹措压力较大。

4.生态脱贫后续任务艰巨

2018年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后,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已经到了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最后关头,后期的巩固提升工作难度较大,“生态+扶贫”工作任务繁重,需要加大力度完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依托特色品牌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和依托景区辐射带动山区农民种植服务游客的生态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依托景区直接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依托景区消费带动周边农户创业增收,依托景区项目建设带动贫困户直接增加财产性收入,生态产业示范镇建设、生态产业的管护指导、利益联结机制、资金保障等方面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支持。

5.生态管控机制新格局亟待建立

“两山”基地建设配合度还不够,相关部门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认识不够到位,行动还不够自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待提升,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多元参与、激励与约束并举、系统完备的生态黄金管控机制亟待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动机制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完善。

(三)“两山”实践探索典型案例

1.长江及大宁河“三峡红叶出彩揽客”示范片:沉醉“三峡红叶”,发展全域旅游

“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向全国人民展现了三峡红叶之美。长江滋润了雄峻的巫山,阳光雨露厚赐巫山泥土,日积月累孕育出三峡红叶。得益于一江碧水与之相邻相伴,长江的灵气借云雾蒸出“相映成趣”的美妙,深秋时节,红叶遍布长江巫山段两岸的陡峭山坡,阳光暖暖洒下来,山水之美与红叶之美相映生辉,装扮出“飞峡云容白,悬江树影红”的绚丽图景。走遍神州大地,唯有在长江三峡才能看到“碧水映红叶”的绝佳景致,巫峡又是三峡中最有亮色的华彩乐章,故有“满山红叶似彩霞,三峡最美是巫山”之说。

三峡红叶以黄栌、乌桕、枫树等为主,三峡库区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给红叶创造了最佳生长和形成时机。全县24个乡镇绝大多数有红叶,70%以上山体都被成片红色覆盖,最集中的是长江和大宁河两岸,红叶绵延巫峡和巴雾峡两岸70多公里,全县总面积已达120万亩,其中规模面积达12万亩,品种更是多达200多个。巫山红叶在长江三峡红叶中最具特色、面积最大、种类最多、景观最美、观赏周期最长、观赏价值最高、景观结合最好、游览方式最灵活。

(1)保护与修复并举

保护原生红叶。多年来,巫山县对红叶保护意识不到位,出现了红叶景观规模不够、两江沿岸出现断档和天窗、红叶品种不够丰富、观景点的硬件设施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巫山县以“林长制”为契机多管齐下。一是强化领导,健全组织体系,坚持把保护红叶纳入森林资源发展保护目标责任制工作中,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发展保护红叶资源的目标管理责任,细化了具体目标任务,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将红叶保护列入资源保护重点对象,严禁随意砍伐红叶树种,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三是在重要景区实施燃煤烧柴补贴,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护红叶资源。四是由市级专家团队开展三峡红叶呈色调控关键技术及技术集成应用的研究及工程措施,成立了三峡红叶研究所,在巫山县巫峡镇文峰村设立了500亩的红叶研究基地,对土壤、种子、植物进行采样化验分析,开展红叶资源调查等及室内分析化验、基因工程手段等研究,努力获得增色、抗病、稳定呈色等特性的新品种。五是增加管护人员,在全县25个乡镇、街道聘请了82名林木集中管护员,护树已成为常态。

扩大种植规模。依托国土绿化生态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着重对长江以及大宁河岸线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提质,区域包括长江和大宁河沿岸、高速路高铁沿线、国省公路干道两侧、主要风景区周边、乡镇村落。先后投资2.3亿元,实施三峡库区生态廊道巫山段林相改造及红叶景观建设项目,共栽植黄栌、乌桕、枫香、红枫等红叶品种200余个2000余万株,新(改)造红叶景观林5万余亩,全县红叶种植达120万亩。彻底摒弃将黄栌、乌桕等红叶树砍了当柴烧的陋习,提高保护红叶树的重要性,建立“种植-管护”的产业发展模式,从砍树卖树转向看树护树。目前,巫山县还在建平乡境内打造1000亩红叶博览园,通过努力将巫山打造成为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观赏期最长的红叶景观带。

(2)开发与扶贫同步

带动旅游业发展。为了深度挖掘红叶潜力,将红叶从长江两岸、小三峡流域延伸到穷乡僻壤,勤劳朴实的山民们围绕红叶做实事,精心打造出红叶坡、红叶沟、红叶坪、红叶崖、红叶湖、红叶村……扮靓了往日闭塞冷寂的远村山野,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为世代贫穷的山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带动全县旅游业发展,脱贫致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指日可待的现实。每年红叶染红巫山的时候,巫山都会举办巫山红叶节。2019年红叶节期间,共有98.5万名游客来巫山欣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同比增长36.8%,旅游综合收入达8.97亿元,同比增长30.2%。2016至2019年,巫山接待游客从1100万人次增长到1903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旅游业对全县GDP综合贡献率达25%以上,成为巫山第一支柱产业。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三峡红叶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同时,也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双龙镇安静村抓住机遇,建起红叶艺术品加工工坊,给安静村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结合三峡红叶、神女文化等特色,创办“红叶节”,推出“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举行2019长江三峡(巫山)国际越野赛,倾力打造“神女恋城·红叶巫山”这一品牌,努力将三峡红叶打造成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借助三峡红叶打出的名气,巫山县也推出了农旅融合项目,与红叶相关的沿途乡村,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发家致富的好日子。一批特色民宿落户,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脆李、巫山恋橙、粉条、雪枣、天麻、核桃等的畅销,巫山烤鱼、翡翠凉粉、巫山洋芋等美食也深受广大游客青睐,在促进农户脱贫增收的同时,极大地拉动巫山整体经济增长,也让游客在巫山游的尽兴、买的尽兴,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巫山旅游。抱龙镇青石村作为当地观赏红叶的最佳地点之一,已有二十来户人家办起了农家乐,最高年收入能达20万元,红叶树成了发财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脱贫致富路。

(3)品牌与效益并进

“三峡红叶”品牌建设。巫山神女峰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游客,借助神女峰美丽的爱情传说打造“中国恋城”,吸引海内外游客。巫山漫山红叶让人如痴如醉,神女文化令人推崇备至,全县重点打造“神女恋城·红叶巫山”核心品牌,以“红叶巫山”之美作为巫山自然山水美的代表,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目标定位,使满山红叶成为三峡的独特标志,代言巫山自然之美、生态之美、风光之美。通过竭力打造红叶品牌,在各景区人工建造精美的红叶,特别是在神女景区等地建造靓丽的红叶园,惠赏中外游客。通过创办红叶节,不仅打响了三峡红叶品牌,推动了巫山旅游,还为巫山招商引资,带来无限商机。从2007年至今,连续成功举办13届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吸引游客4000余万人次、揽金40多亿元,直接带动贫困劳动力7000余人实现高质量脱贫。通过不断努力,初步形成“北有香山红叶·南有三峡红叶”的大格局。

“红叶+”品牌建设。在三峡红叶的引领下,一批红叶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相继亮相。推出“红叶传情·山盟海誓”等13个大项100余小项30余种,品牌活动,高规格打造集观光、休闲、科普、度假于一体的巫山红叶博览园1000亩,建设红叶景观大道477亩,培育红叶民宿、红叶酒家等80余家,开发红叶岭、红叶坡、红叶谷等13条红叶观赏精品线路,制作红叶恋酒、红叶玩偶、红叶书签等文创产品,建成红叶影视基地。神女峰景区青石风情街为游客建立了“红叶游局”,以方便游客购买红叶相关产品,包含限量版红叶饮品、祈福牌、红叶饼干、红叶主体发声明信片、同心锁等。在市委宣传部扶贫集团双龙工作队和市文联的大力扶持下,双龙镇安静村村攻克了红叶永久定色难题,对已定色的红叶进行雕刻图案,加工制成旅游产品。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环境最佳的江山红叶酒店开门迎客,收录徐悲鸿、张大千、吴冠忠、傅抱石、李可染、晏济元等100多位历代美术名家巫山创作作品集《丹青巫山》正式出版。

2.曲尺-大溪-巫峡沿江“巫山脆李添绿致富”示范片:发展“巫山脆李”,促进脱贫致富

巫山脆李经考证种植始于唐宋年间,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继“三峡红叶”之后又一成功开发的巫山地方特色农产品。巫山脆李果形端庄、质地脆嫩、汁多味香,产品远销四川、贵州、湖北等地。巫山脆李在长江沿线的曲尺、大溪、巫峡等多个乡镇蓬勃发展起来,是巫山第一大栽种水果,已成为县域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2014年5月,经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授予巫山脆李“中华名果”称号,其产地巫山县也被授予“中国脆李之乡”称号。

(1)发展脆李治石漠护江岸

改种果树提高效益。长期以来,三峡库区重庆山区的主要栽种植物是传统的玉米、红薯、马铃薯“三大坨”,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增收无望,年轻一代纷纷投奔沿海,巫山成为了“劳务大县”,并且种植这些作物需要的化肥量高,大量的磷、氮元素严重影响到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安全,特别是2003年三峡工程下闸蓄水后,有效降低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成为重要考虑因素。研究发现果树根系发达,种下去以后土壤翻动远低于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作物,改种后将降低雨季水土流失。但是,当时种植脆李只是在房前屋后、零星空地,并没有产生有效的经济价值。2007年迎来转机,县林业局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长江和大宁河两岸的巫峡、曲尺、大溪等乡镇低山地带,在退耕还林地里规模化栽植李子树,带来了明显的收益。

依靠科技改良品质。2012年,巫山与西南大学建立了县校合作关系,借助西南大学的技术、人力资源,立足自身土地资源、气候、交通自然条件和脆李产业发展基础,实施《巫山脆李提纯选优及其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推进产业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目前巫山县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支持技术攻关,与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果研所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开展脆李良种选育、栽培、管理、果实采收、分级、保鲜等研究,与西南大学合作进行技术推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将脆李保鲜销售期延长了一倍。

治理石漠扩大规模。研究发现脆李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尤其适宜在石漠化土地上生长。巫山县选择在曲尺乡结合当地石漠化治理和长江岸线复绿,开展种植脆李试点。昔日的曲尺乡,村民主要靠种“三大坨”和打渔生活,三峡水库蓄水后,全乡被淹没耕地面积达3854亩,部分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余下村民“就地后靠”在更高的山上重建家园。上涨的江水淹没了历代延续的良田,重新开垦的荒坡地非常贫瘠,长不出好庄稼,农民天天为生计发愁,曲尺乡成了有名的“上访乡”。2007年开始政府将曲尺纳入扶贫重点区域,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免费发放脆李苗,鼓励村民种植,取得明显效果。2012年曲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结合推进长江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在海拔800米以下大规模发展脆李产业,到2019年以种植脆李2万余亩,其中1.5万亩达到丰产期,产量1.5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了青山绿化、江岸变美、村民增收。

(2)培育品牌树特色兴产业

科学施策系统布局。巫山县最低海拔仅156米,最高海拔2680米。县政府采纳专家意见,综合考量农作物生长特性和地域气候特征,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选择在海拔600米至1000米中山带发展脆李,重点打造沿江沿河示范“一带”和曲尺-大溪-庙宇、官渡-铜鼓-抱龙、巫峡-两坪-骡坪、双龙-福田-龙溪“四片”示范区。目前全县脆李产业发展面积为25万亩,今年挂果15万亩,产量达10万吨,惠及23个乡镇230个村,直接带动10130户建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产值10.39亿元。

规范种植培育精品。与市内外多个农业科技机构合作,实施定向培训和巫山脆李选优提纯工程,强力推进巫山脆李品质升级换代,建立一批实验教学基地。全面推行科学化管理,建设并培育曲尺乡山地农业公园1个,打造标准化果园4000亩。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基地”方式,集中开展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管护。同时,以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加大农民产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常年组织开展巫山脆李为主的水果栽培与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重点培训贫困群众。2017年以来为例,仅县果业中心就发放资料超10万份,培训人数超15万人次。

打造品牌扩大影响。2014年5月“巫山脆李”荣获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华名果”称号,随即巫山被正式授予“中国脆李之乡”称号。2015年9月“巫山脆李”成功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成为地理标志商标,2018年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予巫山县“巫山脆李”品种权,2019年6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认定2019年度巫山脆李气候品质等级为“特优”,2019年11月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0年4月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重庆成功举办“巫山脆李”上市推介会,打造全国知名水果品牌,先后荣获“中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李金奖”“中国气候好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0果业扶贫优秀品牌”等荣誉称号,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巫山脆李”品种权、全国农产品公用品牌,成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9年荣登全国区域品牌价值50强榜和知名度、好感度10强榜,位居全国李品类第一。2020年9月巫山脆李品牌价值增至19.08亿元,蝉联全国李类品牌第一,成为重庆果品类最响亮品牌之一。

(3)融合发展惠民生富百姓

落实配套完善机制。为了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推进巫山脆李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运作,县每年财政安排资金约1500万元用于脆李专项发展,整合各类上级资金1.15亿元左右用于脆李产业发展,并坚持逐年递增10%以上。通过组建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负责脆李产业规划、年度计划、任务分解、检查指导、考核通报等日常工作。通过吸纳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引进企业完善脆李全产业链,培育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种植,鼓励农户自愿合作集中连片经营。与此同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统一果园建设标准、果树管护标准和果品质量标准,建立脆李种植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通过完善同村公路建设,方便脆李运输;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新建一批人畜饮水池、山坪塘、渠堰和供水管网,初步建立起匹配生产生活需要的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体系。

延伸产业吸纳就业。全县建成3个脆李苗圃基地,育苗面积达500亩,育苗600万株,母本园及采穗圃60亩,打造特色脆李基地30余个,扶持发展脆李经营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100多家、种植大户300多家。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农民与企业之间的“订单”机制,农民与协会之间的“互通”机制,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姻”机制,建好农(林)业产业发展公司8家、专业合作社45个、经纪人队伍120名,在重庆、成都、武汉、贵阳等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产品营销网络,加强“农商、农超、农餐对接”,真正实现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通过强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链条化发展、立体化保障”发展模式,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脆李产业链各环节中,全县三分之一的贫困户因种植脆李而“脱贫摘帽”。当地生猪养殖企业主动介入,无偿建立沼气发酵液池,为农户供应发酵肥。通过把春季“李花节”和夏季“采摘节”做大,打造乡村休闲体验区和脆李发展观光区,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

融合发展脱贫致富。为了推动脆李产业发展,深挖巫山脆李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价值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巫山依托脆李的产业基础,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农旅融合,全力打造巫山“江南百里李花长廊”和“江北千顷李庄”两个大型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成功举办三届长江三峡李花节和四届巫山脆李采摘节,带动发展农家乐128家,提供创业就业岗位600余个,助力农户实现年均增收8万余元。通过农商融合,抓住创建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的机遇,与深圳智慧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建成327个淘实惠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与京东、顺丰速运、中国邮政等合作建成脆李专业销售体系,助推巫山脆李“快捷便销”,实现线上线下“双驱动”。通过农工融合,着力引进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推动脆李深加工,让农副产品就地“一产”转“二产”,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开展示范带动发展。柑园村位于长江三峡腹心夔峡与巫峡之间的左岸山坡上,是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后安置村,村民历来有种植巫山脆李的习惯和经验。全村8个社870多户2770余人,耕地只有1990余亩。耕地少,勤劳的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是将家庭承包的荒山开垦成梯地种脆李;二是按照国家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政策实施退耕还林,种上巫山恋橙。全村连成水果片区,家家都有花果园,少则3、4亩,多则达40多亩,户均5亩以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柑园村有脆李面积2800亩,年产值4000万元;巫山恋橙1800亩,年产值2200万元;枇杷、樱桃、桃子300亩,年产值300万元。全村建档贫困户100户421人,2019年整体摘掉贫困帽,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柑园村成为巫山“长江花卉长廊”腹心地段,水果成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今年由三峡集团投资对柑园村农房进行风貌改造,为脱贫致富“锦上添花”,目前已有36栋38户房屋改造成唐代建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乡村旅游佳地之选,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围绕打造国际知名现代化旅游城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巫山云雨生态康养度假区、特色资源能源绿色利用试验区。坚持“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巫山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面建成富裕、宜居、生态、魅力、幸福渝东门户。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守护长江母亲河和绿色巫山为核心,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首位,充分发挥巫山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加快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落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用实际行动诠释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双赢。

2.突出特色,融合发展

立足巫山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紧密结合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市级区域发展战略,突出“三峡红叶出彩揽客、巫山脆李添绿致富”特色,面上推进,点上突破,分步实施,突出成效,充分体现示范引领作用。

3.生态惠民,共建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新格局。着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增强优质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兼顾开发与保护、效率与公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4.创新机制,探索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推动作用,不断开拓创新,破除制约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探索符合巫山实际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新路径,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共同建设独具巫山特色的“两山”基地。

(三)总体目标

2021年申报市级“两山”基地,力争2022年申报国家“两山”基地。

到2022年,全县山水林田湖草得到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更加完善,绿水青山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优质的特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和价值进一步提升,“三峡红叶出彩揽客、巫山脆李添绿致富”的实践创新特色得到充分展示,“两山”文化品牌价值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推动巫山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形成巫山特色转化模式和有效转化路径。

到2025年成为长江经济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发展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高水平保护展示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峡库区生态脱贫致富示范样板。

(四)建设指标

依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中提出的《“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确定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三方面共20项指标。

根据巫山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结合实际分析,“两山”指数20项指标中目前有18项已经满足,仅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尚未达标,“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因缺乏统计数据暂时不确定。

根据“两山”指数现状评估发现,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为难达指标,建设期内需要多方筹措,加快落实。一是努力争取县级财政资金向生态环境领域倾斜。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将全县优质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推向市场,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效益,反哺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多元化地方投入机制。四是需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点争取国家和市级重点生态功能县转移支付资金、水污染防治资金、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退耕还林工程财政专项资金、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资金、林业生态保护恢复资金以及其他专项转移资金支持,努力争取县级财政资金向生态环境领域倾斜。

此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易出现反复的指标,建设期内需要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落实日常监管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五)“两山”特色示范点建设

1.长江及大宁河“三峡红叶出彩揽客”示范片区

长江巫峡红叶长廊。以巫峡段为重点,精心提升长江两岸红叶景观林配置,科学合理建设观赏步道,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配合文峰4A景区品质提升和巫峡·神女景区5A景区创建,推进巫山研学基地和巫山云雨生态康养度假区建设,增加周边农民就业。

大宁河小三峡红叶长廊。以大宁河小三峡和大宁河支流马渡河小小三峡段为重点,精心提升大宁河和马渡河两河四岸红叶景观林配置,配合小三峡景区和小小三峡景区提升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环保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周边农家乐环保设施建设。

神女溪红叶长廊。以神女溪长江汇入口至官渡段为重点,保护提升两岸及神女景区红叶观赏林,完善建平乡青台村、黄岩村净坛峰、云台村飞云台等观景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建平乡柳坪村红叶博览园。以三峡红叶生态资源为基础,以红叶文化和生态科普为核心,总投资约3亿元,建设规模约1000亩,以红叶景观种植、配套景观建设等为主。博览园内主要种植黄栌、乌桕、红枫、枫香等多个红叶品种,成为巫山首个集红叶观光、休闲、科普、度假于一体的大型三峡红叶文化体验目的地。

双龙福红叶雕刻。依托双龙镇安静村巫山双龙福文化有限公司,进一步研究提升红叶雕刻工艺,丰富红叶雕刻产品,推广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吸纳当地村民就业。

2.曲尺-大溪-巫峡沿江“巫山脆李添绿致富”示范片区

曲尺-大溪沿江核心示范带。以“市级乡村振兴重点村”曲尺乡柑园村为重点,总结推广治理石漠化、打造脆李集中种植示范片区、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生态产业化水平,完善脆李标准化、智慧化示范果园建设。以巫山脆李研究院为依托,进一步开展脆李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试验示范,开展巫山脆李技术推广服务培训。

两坪-巫峡示范片。以两坪乡和巫峡镇为重点,结合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巩固退耕还林、长江及重点支流岸线整治,鼓励农户以各种形式投入脆李产业发展,科学有序扩大脆李种植面积,提高脆李品质,实现共同致富。

脆李产业协同发展示范。以县城为中心,建成脆李/柑橘协同创新中心,完善全国脆李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果品仓储加工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年精选10万吨水果分拣包装生产线建设,推动脆李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借助赏花、采果活动整合优化全县脆李产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

表1 巫山县“两山”基地建设指标

目标层

任务层

指标层

指标

目标值

现状值

(2019年度)

目标值

(2025年)

序号

指标

构筑绿水青山

环境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95.6%

>96%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90%

100%

100%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稳定提高

100%

稳定提高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无统计数据【1】

>95%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100%

100%

生态状况

7

林草覆盖率

山区>60%

60【2】

65%

8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3】

稳定提高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不减少

1075.67平方公里,未减少

不减少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

提高【4】

稳定提高

推动“两山”转化

民生福祉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大幅增加【5】

稳定提高

生态经济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提高【6】

稳定提高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7】

稳定提高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大幅提高【8】

稳定提高

生态补偿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14.9%,提高【9】

稳定提高

社会效益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获得2个【10】

新获得1个以上

17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未统计

>95%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创新

18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资金保障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3%

1.73【11】

>3%

备注:【1】相关数据未公布,暂未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统计工作。【2】2019年森林覆盖率统计数据为59.4%数据,另有部分草地,据此核算实际林草覆盖率为60%。【3】无统计数据,初步调查植物基本无变化,动物中鸟类增加,总体稳中有升。【4】无统计数据,初步调查森林覆盖率提升0.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10万立方米,据此确定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增加。【5】无统计数据,初步核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17亿元(增长4.1%),旅游总收入83.22亿元(增长3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4元(增长10.8%),据此测算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是增加的。【6】无统计数据,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比上年增加较多,产值增幅远超过农业总产值增幅。【7】无统计数据,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产值比上年增加,增幅大于工业总产值增幅。【8】无服务业总产值统计数据,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旅游业总收入增长30%,据此测算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升。【9】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2018年为8.6%,2019年为14.9%。【10】只统计“两山”指数例举范围内的品牌,2006年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生态旅游区荣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11】根据县财政局提供数据核算。

五、重点任务

(一)全力守护绿水青山,保值增值自然生态资本

1.持续念好山字经,维护“连绵青山”壮美

(1)优化山区发展空间

优化发展空间整体格局。加快编制实施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优化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强化林业用地保护,保持山体植被覆盖的整体性。持续优化农业发展空间格局,科学合理协调林业和农业用地安排,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落实脆李、巫山恋橙等重点特色效益农业用地。继续引导农民适度集聚和集居点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山区生态移民。

持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以境内重要山系生态屏障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地为支撑,以城镇绿地、交通廊道、绿色廊道、农田林网为补充,加快构建复合型、网格化多维生态空间体系。严格按照规划控制旅游业开发区域和规模,力争科学合理将两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整合调整为自然公园。

(2)保护生态空间

加强生态空间管控。重点保护好长江、大宁河等水系生态涵养带和大巴山、巫山、七曜山交汇形成的众多山体生态屏障,加强城市公园和河道、主干道路绿廊保护;配合市级开展长江生态走廊建设,加快研究巫山段建设行动方案和具体对策措施;加快生态空间内违规违法建设用地清查,继续实施生态移民。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严格按照评估调整获批后的划定方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设置界桩、警示牌和宣传牌,在特别易受到破坏和侵占的区域设立围网、隔离带;按照国家要求全面细化分解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具体管控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单位,加强日常监管。

严格自然保护地管控。加快自然保护地普查和评估,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修编,彻底解决重叠设置、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历史遗留问题;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管理,落实社区共管机制,落实日常巡查,维护珍稀物种的自然繁衍,保障生物多样性。

(3)修复生态空间

修复江河绿色通道。配合市级落实“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任务,加快在长江和大宁河干流巫山段及三峡库区常年回水区两岸第一山脊(或平缓地区水平推进1000米左右)范围内实施森林数量和质量提升、三峡库区(巫山段)消落带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马渡河、抱龙河、神女溪、等次级河流沿岸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修复受损河段岸线,营造自然河道湿地系统。

修复矿山迹地。加大矿山生态治理力度,完成全县矿山地质环境、损毁土地详细调查,编制相应规划,按年度分类实施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形成覆盖全县重点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坚持“快还旧账,不欠新账”和统筹部署、分步推进,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原则,巩固已完成55个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成果,加快实施其余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努力做到把矿山修复与土地复垦、乡村振兴、现代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景观建设等相结合,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督促现有矿山企业按照“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切实履行矿山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做到不欠“新账”。

修复脆弱生态系统。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以长江、大宁河沿线为重点,将曲尺等结合脆李产业治理石漠化的成功经验扩大示范。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重要水源保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建设蓄排引灌、田间生产道路、地埂利用等配套设施。持续加大岩溶石漠化地区治理力度,通过合理应用林草植被保护恢复、果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土资源综合保护等措施,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

(4)美化乡村生态空间

持续推进乡镇建成区品质提升,努力推动实现“一乡镇一公园”。强化农村集居点环境美化,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整治提升,突出巴渝民居核心要素建筑风格,扩大风貌整治示范。持续推进场镇综合整治和居民新村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收集、雨污管网、公共卫生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维育生物多样性

加大力度绿化造林。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落实森林抚育和公益林建设任务。实施国土绿化提升工程,采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措施进行改造。继续开展荒山荒地造林,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石漠化治理林和护河护堤护岸林。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重点在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加大绿色通道和农田林网建设力度,加强城镇绿地系统和城镇外围绿化防护林带建设,完善重要水库岸边防护林建设,全面提升长江和大宁河、高速公路、新建铁路和公路等生态廊道建设水平,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屏障,为动植物提供扩展和迁徙通道。

加强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配合市级部门开展全县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就地保护监测为主,就地保护监测与迁地保护监测兼顾,物种资源与生境保护相结合,探索建立较为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加强本底调查与监测,改善和扩大栖息地,打击野生动植物盗猎及非法贸易。对中华蚊母、疏花水柏枝等实施小种群保护、种源保存、人工繁育,对原生地逐一编目并落实检测管理措施。健全全县森林防火与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建设应急救灾体系。

2.持续做好水文章,提升“一江碧水”品质

(1)强化水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收集处理。加快推动高唐片区雨污分流,持续推进城市新区污水管网建设,完善乡镇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入网率。新建1万吨/日江东新城污水处理工程,完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户改水、改厨、改厕。完成职教园和楚阳园工业园区污水在线监控,加快完善配套管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园区各企业污水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深入排查和取缔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整改无法达标的小企业和食品加工作坊,督促新建企业建设配套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完善现有旅游接待片区和大中型接待点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家乐污水治理,加快解决旅游业水污染问题。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控。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分区管理规定,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禽粪污治理,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严格按照全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发展水产养殖,落实大中型水产养殖场换水处置措施,防止残饵和鱼类排泄物污染周边水域。禁止河道围网养殖、水库肥水养殖和投饵网箱养殖,鼓励发展生态养殖,禁止使用农药及其他有毒物毒杀、捕捞水生生物。大力推广科学施肥,落实测土配方肥入户到田,推进有机肥替代,做好新型肥料技术示范,优化施肥结构。加强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推进绿色防控,培育服务组织,推广高效药械,提升科学、精准施药水平。

(2)强化水生态修复

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长江及其支流大宁河、官渡河、抱龙河、三溪河、大溪河等9条河流的综合整治,采取管网截污、河道清淤、水系沟通、生态护岸整修、完善调水设施、清理河岸散乱堆存的生活垃圾、沿河绿化、重要河道沿河建休闲景观带等综合措施,规整排污口,打造成亲水景观河道。持续开展长江和大宁河巫山段清漂,增加配套设施,规范接收处理程序,保障清漂工作顺利进行。

改善湿地水生态环境。开展大宁河等次级河流和大昌湖等重点水库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完善保护方案,保障水生态健康。持续开展长江、大宁河干流巫山段及重点汇水河道消落带生态恢复试点,科学研究改善消落带植被结构的措施。实施巫山城区长江和大宁河消落带湿地恢复建设,开展水系、绿道和生物廊道等连接通道建设,提升城市水生态及其自然修复功能。实施大宁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采取河流整治、截污治污、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自然修复等措施,恢复湿地面积,修复湿地生态,恢复野生动植物生境。加快推进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善以长江库区库塘湿地为基本资源特征,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水资源保护为基础,以旅游及科普宣教设施建设为依托,以消落带治理试验示范与巫山文化为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着力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从2020年8月1日开始对全县天然水域实施十年禁渔,禁止一切捕捞行为及其他任何形式破坏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作业活动。持续开展大宁河大昌湖区、长江巫山段鱼类增殖放流活动,重点放流多鳞铲颌鱼、中华倒刺鲃、岩原鲤、长吻鮠、胭脂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等品种,进一步补充和修复三峡库区渔业资源种群、改善渔业水域环境。

(3)强化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系保护。以长江、大宁河为重点,深化落实三级“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流域环境监管机制,细化落实保护水资源、管控水岸线、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质安全等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小水电清理,落实小水电生态基流泄放监管,严格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完成生态放水设施改造与生态修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河流下游减水、脱水现象,保障河流基本生态用水需要。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填埋场、矿山渣堆场、煤矿矿区、加油站等场地地下水污染监管措施,防范地下水污染。

严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加强农业节水,重点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高效、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开展节水示范。深化水价改革,完善阶梯水价管理。

保护饮用水源。严格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边界标志设立、违法问题整治三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按照饮用水源地“一源一档”规范要求,及时更新饮用水水源地档案台账,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完善县生态环境局、水源地所在街镇、水厂三方水源地巡视制度并定期巡查,县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委、县公安局等部门和镇街开展不定期联动执法,加强水源地沿岸巡逻和检查,严格清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码头、趸船等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或设施。完善农村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落实管护机制,保证农村居民吃上健康水。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规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程序。

3.持续练好气字诀,提升蓝天白云品质

(1)加强空气污染综合防控

落实重点时段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体系,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和应急措施,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健全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奉节县、巫溪县和湖北省相关市县大气污染防治和重污染天气联动响应,建立完善协作机制,切实加强沟通交流,强化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巩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成果。持续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法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行为,根据城市建成区发展扩展,同步扩大禁燃区范围。

(2)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

加强施工扬尘控制。突出江东组团、早阳组团、高唐组团、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强化监管各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督促建筑施工各参建单位严格落实扬尘控制“六项工作”和“十项措施”,每年创建或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5个。

加强道路扬尘控制。以广东路、神女大道、平湖路、净坛一路和二路、宁江路等城市主干道为重点,严格落实城市道路扬尘控制六项要求,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喷雾降尘和洒水冲刷冲洗力度,规范入城车辆冲洗,强化对运渣车辆运输环节的执法检查,对冒装撒漏、带泥上路及不按规定路线行驶和随意倾倒的行为依法严处。及时覆盖或修复破损道路,减轻道路扬尘污染。每年创建或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5条,推进重点道路扬尘控制在线监控试点。

强化烟粉尘散排监管。加强辖区现有货运码头扬尘控制,强化采(碎)石场粉尘污染控制,推进煤场、矿场、渣场和料堆、灰堆、沙堆扬尘污染整治,控制生产经营过程烟粉尘。

(3)加强交通污染控制

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全面落实营运机动车管理、柴油车限行、道路监管执法、在用车检测、机动车强制报废、货运车提前淘汰等措施,淘汰国Ⅲ以下柴油货车,试点开展道路行驶机动车遥感监测。大力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公交出行的占比,鼓励公民绿色出行。加强路面交通疏导,提高通行效率,减缓交通拥堵带来大气污染。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减少重型载货车辆穿行城区。

加强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长江、大宁河水域内行驶机动船柴油机油品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监管,督促船舶使用符合标准的柴油,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确保码头岸电正常运行。建立完善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管理台账,分阶段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第三、第四阶段污染物排放标准,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落实常态化监管。

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和优质油品。鼓励和推广混合动力汽车、CNG汽车、LNG汽车、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车,加快建立一批固定车位充电桩及公交车快速充电设施,鼓励在核心景区采用纯电动车,优先提高物流行业新能源汽车比例。加强成品油流通环节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推进油品升级。

(4)加强生活污染控制

加强餐饮油烟污染管控。定期开展餐饮业油烟排放监管和专项治理工作,严格餐饮单位环境准入要求,督促餐饮单位加强油烟净化设施日常清洗维护。持续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整治,重点治理油烟扰民严重的餐饮单位,完成城市建成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清洁能源改造,加强露天烧烤、夜市排档油烟排放监管,结合老城片区改造推进老旧社区公共烟道建设。规范城市建成区域范围内烟熏腊肉行为,推广社区集中采用无烟熏制腊肉设施。

加强其他生活废气控制。禁止露天焚烧垃圾、树叶、电子废物、塑料、沥青等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行为。加强社会垃圾收集站(点)、转运站、垃圾车保洁力度,防止恶臭扰民。在建筑家装、干洗等行业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提高农村石油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池普及率,推广节能灶具,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禁止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

(5)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落实工业源头管控。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落实企业污染排放监测,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环境管理台账,如实申报、依法公开污染信息。强化烧结砖瓦窑行业大气污染和混凝土搅拌站粉尘污染监管,推进以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行业为重点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综合治理,督促企业废气保持稳定达标排放。

加强服务性行业废气治理。巩固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污染和汽车维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成果,全面推进服务行业“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

(二)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1.推动生态产业化,加快实现“两山”转化

(1)挖掘景观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产业

突出旅游宣传营销。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围绕“神女恋城·红叶巫山”,开展全球精准营销,派驻旅游宣传营销工作组,开展季度旅游推介;依托长江三峡旅游一体化联盟,组织旅游巡回推介,在国际国内主流媒体投放旅游宣传片,立体展示巫山生态“颜值美”、人文“气质佳”。完善长江沿线红叶景观林建设,建成红叶博览园,打造“三峡红叶”品牌。推动五里坡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高水平持续举办红叶节,开展一批赛事旅游、节庆旅游、包机旅游。

强化旅游要素完善。坚持旅游要素围绕“高铁”配,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保障能力,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和特色民宿,培育乡村特色农家乐,新建一批旅游厕所。精心提炼巫山历史人文元素,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演出节目。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注重景区品质提升。建成大昌游客中心、小小三峡5D索桥、罗家寨书院,加快双龙镇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文创街和国际游艇旅游度假中心建设,实现小三峡水路环线游。提升神女景区品质,投运万亩茶园、神女天梯悬崖酒店,积极推进巫城文旅小镇、国际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完成神女景区国家5A景区资源评审,投运旅游特色小镇平河印象项目,完成高唐“楚王行宫”复建项目,有序推进博物馆二期、龙骨坡遗址A点保护棚工程建设。

(2)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山地生态农业

健全产业体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做优生态农业。培育“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良品种,加大规模种植脆李,稳定发展山羊、烤烟、中药材,持续推进柑橘和核桃。到2025年,稳定脆李种植面积30万亩、柑橘20万亩、中药材20万亩、核桃15万亩,着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市级脆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脆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国脆李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巫山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巫山县农产品交易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和农产品交易集散地。培育山羊标准化示范小区和大型标准化良种仔猪繁育基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深入推进精细化、科技化、社会化管护,分类制定管理标准,提升农业产业管护率。推广微耕机械化耕种,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实施福田凌云、培石等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提升农田有效灌溉率。

健全生产体系。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成道地中药材产业链、脆李商品化处理项目。加快品种选育、技术创新、智慧农业研发,建成脆李产业技术中心,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健全“田间到餐桌、基地到市场”溯源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

健全经营体系。强化组织经营,落实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政策,采取“联户经营”“入股经营”等方式,发展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合作社全覆盖。抓好品牌经营,创建一批品牌农产品,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扩大一批乡土特色品牌影响力。落实产销对接,搭建销售云平台,建成一批电商小微企业,培育一批集散和仓储中心,畅通线上线下流通体系,让更多农产品“走出深闺被人识”。

(3)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积极推进风力发电。有序推进红椿和青山头风电场建设,支持巫山境内符合条件的风电场项目核准工作。

持续推进光伏发电。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向国家积极争取光伏扶贫规划项目早日获批并付诸实施,支持电力公司加快做好规划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的并网服务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并网。

稳步推进水力发电。严格落实流域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在次级河流新建一批水电站,落实生态基流稳定措施,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2.落实产业生态化,加快产业绿色发展

(1)推进旅游业绿色发展

提升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提升重点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分流游客,妥善解决旅游旺季及黄金周游客大幅增加超过接待能力问题,确保景区生态环境安全。合理规划旅游通道建设,减少对景观和植被的破坏,完善新建旅游道路两侧生态恢复。

提升旅游环保基础设施。借助景区提质升级,建设或升级大型接待片区、旅游乡镇建成区、旅游新村、农家乐集中片区以及景区内的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点、集中接待点的污水处理设施,防治旅游环境污染。借助绿化造林、石漠化治理等着力改善景区外围生态景观和通道生态景观。

(2)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农产品品质监管。按照绿色化、融合化、智能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变、向规模高效转变、向农旅融合转变、向改革驱动转变、向科技创新转变、向精深加工转变、向城乡融合转变。实施农产品绿色行动,大力推广智慧农业,从农业生产各环节入手,建设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推行产品生产追溯和自检制度,实现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完善农业绿色化机制。试点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等领域开展生态补偿,逐步在大型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实施化肥、有机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生产台账管理,建立生产跟踪机制,开展重点农业产区、重点环境区域的农业产地环境跟踪监测,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机制。

(3)推进服务业绿色转型

推进服务业节能降耗。支持重点餐饮企业创建绿色饭店,巩固“光盘”行动成效,鼓励大型酒店、饭店、商场使用节能灯具、节能电器和技术。推进洗车点、修车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医院、商场、餐饮店、宾馆等使用节能节水技术,推进服务业用具专业化清洗后循环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损耗,培育、规范和完善以脆李、巫山恋橙等为重点的大型农产品流通市场。加大绿色仓储中心建设,实现仓储中心节水、节能、节地,减少污染排放。积极创新物流配送模式,加快巫山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继续鼓励以“互联网+”为手段,构建绿色智能物流体系,合理规划县城和农村配送网点和中心,优化配送路线,促进循环取货,提高县域内货物运输效率。

(4)推动传统工业提档升级

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加大力度整治“散乱污”企业,继续排查无效低效供给企业,落实传统产业退出与改造。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扩能产品提质,引导传统企业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完善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全产业链建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改造,落实政策扶持。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完善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与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结合的双重机制,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促进企业循环用水,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减少污染物产生。大力推进企业环境管理,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支持重点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立绿色供应链,发展再制造,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三)打造特色生态品牌,推进绿色惠民富民落实

1.做靓“三峡红叶”品牌,谱写生态旅游发展绿色篇章

(1)打造“神女恋城·红叶巫山”全域旅游品牌

全力打造“神女恋城·红叶巫山”总品牌,重点提升全域旅游四季品牌中的冬季“红叶江山·浪漫心旅”品牌,深入挖掘长江三峡最壮美的峡谷风光聚集地,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优美壮观的红叶景观资源,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让“游美丽三峡、赏三峡红叶”逐渐成为红遍海内外的精品旅游线路,塑造重庆旅游金字招牌。

(2)培育“满山红叶似彩霞”绝美红叶景观

继续依靠科技培育优质红叶品质,努力丰富红叶景观。科学合理规划种植范围和规模,持续推进长江、大宁河沿岸红叶种植,提升集约度和连片度。落实红叶保护措施,明确管护人员,严禁随意砍伐,规范商业化采摘红叶行为。

(3)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示范成果

推进文旅商农林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红叶产业链。落实文旅融合,充分挖掘“巫文化”“神女文化”和诗词文化,结合红叶大力培育“爱恋”元素,持续举办红叶节,出版红叶相关诗文集,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落实商旅融合,继续开发以红叶为主题的商业产品,配合已有的巫山知名旅游食品和旅游商品,扩大红叶影响力。落实林旅融合,结合红叶影响片区发展,创建一批“森林小镇”和“森林人家”,培育一批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业态。落实农旅融合,大力培育休闲农庄,以特色民宿带动农家乐片区发展,带动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四季水果采摘游,促进村民增收。

2.做精“巫山脆李”品牌,唱响山地农业发展生态主题

(1)扩大规模化种植

确立巫山脆李支柱产业地位,按照《巫山脆李产业发展规划》划定的脆李适宜种植范围和规模,重点打造曲尺-大溪沿江核心示范带和官渡-铜鼓-庙宇、骡坪-两坪-巫峡、双龙-福田-龙溪“一带三片”。保持县财政支持脆李产业发展投资,做到适宜区域“应栽尽栽”。进一步结合退耕还林、绿化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科学选择合适区域发展脆李产业,再建一批产业示范基地,新建脆李现代农业园。

(2)落实科技化管护

继续与国内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依托巫山脆李产业技术中心,进行巫山脆李品种研究开发,完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脆李果园管理技术。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基地”方式,集中开展修枝整形、施肥除草等产业管护,建立脆李种植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创建全国脆李绿色防控示范县,结合山羊养殖,配套有机肥生产、健全绿色防控体系、种养结合、脆李废渣循环利用,形成脆李循环农业体系。

(3)推进链条化增效

对巫山脆李母树实行挂牌保护,扩大脆李苗圃基地建设,完善母本园及采穗圃建设,加强苗圃管理,严格管理树苗外输,保障种源供给。持续推进脆李基地建设,扶持经营企业发展,扩大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持续举办春季“李花节”,打造“碧江巫峡·百里李花”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户收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引进一批脆李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脆李果脯、脆李罐头、脆李饮料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延伸脆李产业链条推动农副产品“接二连三”。扩大脆李气调保鲜库规模,提高产季贮藏量,延长销售期。

(4)实施品牌化战略

大力维护作为重庆市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巫山脆李形象,加强品牌保护,推进标准生产,扩大“两品一标”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围绕巫山脆李育苗、种植、采摘、分级、保鲜、贮运、包装和销售全产业链,运用标准化手段,进行规范化管控,注重品牌营销,扩大品牌影响。

(四)探索转化路径机制,努力形成特色转化模式

1.优化巫山实践创新路径

(1)突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与变现

以“三峡红叶”作为载体,结合全域旅游的推进,展现优美景观资源,吸引游客带来收益。通过制度建设,落实原生态红叶保护措施;通过扩大规模,形成集中连片景观;通过依靠科技,增加红叶种类和提高红叶品质;通过加强组织,形成县级层面、旅游平台公司、景区、乡镇、专业公司、村、专业合作社、农户全面参与;通过融合发展,带动景区建设和乡村振兴。

(2)突出山地特色农业脱贫致富

以“巫山脆李”作为载体,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展现优质生态产品依托品牌化战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通过研究试点,发掘出适合当地环境的“巫山脆李”“巫山恋橙”等特色优质品质;通过探索示范,摸索出结合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发展集中连片果品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创新,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技术应用,建立起种养结合、有机肥配套、绿色防控、废渣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

(3)突出管山育林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以“连绵青山”作为载体,探索“林长制”实施经验,建立管山护山的长效机制,展现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为全域旅游发展筑牢绿色基础。通过自然保护地清查违法违规建筑,保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通过石漠化治理,实现秃山盖绿顶;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减轻水土流失;通过珍稀动植物物种专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良好维育;通过关停煤矿生态修复,山体空白得以消除。

(4)突出治水护岸保障三峡水库水资源库安全

以“一江碧水”作为载体,落实“河长制”制度安排,凝练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经验,展现三峡水库战略水资源储备库保护成果。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生产与生活污水得到治理;通过清查小水电,次级河流生态流量得到保障;通过开展长江和大宁河消落带治理试点,取得部分河岸生态修复经验;通过建设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系统得到改善;通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片区示范,入河污染负荷得到减轻。

2.探索巫山实践创新模式

(1)保护与开发特色植物景观,实现生态资源变现

以项目示范带动模式,结合石漠化治理、长江岸线绿化、水土保持等项目的实施,雇用农民种植红叶,在完成生态修复的同时,美化了长江和大宁河岸线。以节庆活动集中展示模式,每年举办“红叶节”,吸引游客前来巫山观光赏叶,在激活旅游及配套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推销了巫山的各种特色产品销售。以主题文化产品推广模式,开发红叶相关文旅产品,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吸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繁荣小微企业。以落实红叶片区管护模式,吸纳当地村民成为护林员,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2)实施果品品牌化战略,实现山地农业绿色转型

以实施品牌化战略模式,推进“巫山脆李”“巫山恋橙”等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市场化、营销品牌化,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农户+”合作模式,推动公司、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与农户合作,共同种植、管护、采摘、经营特色优质农副产品,实现利益共享,落实脱贫致富。以技术合作模式,引进高校和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培育新品种,提升果品品质,培训农户,采用科学管护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3.打造“两山”转化特色平台

(1)建设“两山”转化核心平台

以实现自然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理念,重点建设长江两岸及大宁河两岸“三峡红叶”观赏“两山”转化平台,持续扩大集中连片规模,提升红叶品质,借助“红叶节”,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农林工商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脱贫致富。

以提供优质特色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价值变现理念,重点建设曲尺-大溪沿江核心示范带和官渡-铜鼓-庙宇、骡坪-两坪-巫峡、双龙-福田-龙溪“一带三片”区域“巫山脆李”产供销一体转化平台,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依靠科技提升脆李品质,借助“李花节”和“采摘节”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家乐、民宿、餐饮等乡村服务业发展,促进村民致富。

(2)建设“两山”转化示范点

建设以展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村”的曲尺柑园村和两坪乡朝元村、以展示巫山动植物保护成果和宣传江南自然保护区的建平乡谭加坡生态科普园,以展示脆李科技研究开发成果的巫山脆李研发中心、让普通的红叶蜕变为精美艺术品红叶雕刻的双龙镇巫山双龙福文化有限公司、修复大宁河湿地的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采用全自动生物质颗粒燃烧机烘烤烟叶的骡坪镇骡坪村“绿色烘烤”、集中展现乡村振兴的巫山云雨生态康养小镇等一批示范点。

4.健全“两山”实践创新体制机制

(1)完善绿水青山保护机制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依据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结合“三线一单”成果,充分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体系,定期开展监测、分析和评估,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有关部门分级采取限制性应急措施。

完善生态文明决策机制。提升规划自然资源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在重大决策中的参与权,统筹解决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和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强化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高度重视重大发展决策、重大建设项目科学论证和社会评议,严格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建立招商引资生态环境保护预评估制度,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强化环境准入。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探索开展全县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以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要素“底盘”的本底阈值,搭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监测评估机制,开展基于生态产品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流向及损益量化评估,逐步形成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生态服务功能全生命周期的“评估-定价-交易”三位一体的梯度递延动态价值评估机制,强化生态产品价值评估。

完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体现自然资源价值,让保护者受益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施点状供地模式。推进“三权”分置,鼓励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民房,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逐步实现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为依据,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明确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对责任人占用的生态环境资源或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科学评估,由责任人承担修复或赔偿责任。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

(2)完善金山银山转化机制

统筹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按照顶层设计要求,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落实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

完善市场化机制。配合国家和市级层面改革,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落实水权制度改革措施。建立绿色金融发展工作机制,开展绿色信贷贴息和担保,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实施“旅行社+乡村旅游+农户”“特色产业+特色业态”等发展模式,努力形成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受益、其他产业群体共同盈利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乡土能人培养、服务、激励等机制,大力挖掘和发展农村文化人才、民间艺术家、乡村能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健全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落实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健全水生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进空气、森林、流域、湿地、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完善纵向生态补偿,继续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争取在自然保护地保护方面获得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支持。

(3)完善“两山”实践创新交流合作机制

建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合作交流机制。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落实重庆市“一区两群”区域发展战略要求,鼓励巫山品牌走出去。加强景区深度合作,建立与长江上游沿线及周边景区在景区提质、产品转型、生态保护、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合作,积极发挥巫山在渝东北片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各城市协同协作,共同研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等问题,促进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建立“两山”实践创新新型智库。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专家智库,集聚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领导及社会各界资源,深入开展“两山”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定期组织召开巫山“两山”实践创新专题研讨会,为巫山县“两山”实践创新提供建议,系统总结梳理“两山”实践创新巫山模式,推广巫山在“两山”实践创新过程中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

六、工程项目

(一)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实施“连绵青山”保护工程、“一江碧水”保护工程、生态旅游提升工程、生态农业发展工程、“两山”示范特色建设工程五大工程,共6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98.3414亿元。

“连绵青山”保护工程包括生态空间管控工程、生态保护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育工程5个子项14个具体项目,投资29.4938亿元。

“一江碧水”保护工程包括生活污水厂网一体化及乡镇基础设施项目、饮用水源保障工程、旅游景区水污染防控工程、生活垃圾清漂处置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程5个子项9个具体项目,投资9.0576亿元。

生态旅游提升工程包括巫峡·神女景区升级提质工程、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升级提质工程、当阳大峡谷景区升级提质工程、乡村旅游升级提质工程4个子项14个具体项目,投资24.55亿元。

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包括特色山地生态农业提质工程、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工程、果品冷链建设工程3个子项13个具体项目,投资13.83亿元。

“两山”示范特色建设工程包括“三峡红叶”示范片区建设、“巫山脆李”示范片区建设2个子项14个具体项目,投资21.41亿元。

(二)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

强化项目库动态管理。建立“两山”基地项目储备,完善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根据“两山”基地建设实际变化情况,不断充实完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推进项目库建设与资金支持安排挂钩,统筹谋划中央和市级重大项目对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两山”基地建设。

强化重点项目实施监管。建立重点项目监督检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度,确保各项规划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工程的项目设计、招标、施工、监理、验收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建立部门联动协同机制,促进统一规划、定期会商、协同推进,确保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实施。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各乡镇和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山”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两山”基地工作的统筹指挥和重大问题的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相关组织、协调、指导、考核、督查等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自觉担负起本部门、本辖区、本行业的建设责任,扎实开展建设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涉及“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具体困难,扎实推进各项决策落地见效。

(二)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政策性资金支持,扩大融资范围,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的资金筹措渠道。强化资金保障,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向试点示范特色区域和单位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努力开发、引进和推广优质特色生态产品、清洁生产、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产业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技术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产业和产品。加强全县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生态和水环境容量动态预测等基础研究,为生态安全阈值、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监督执法等提供依据。加快引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对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建设专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懂业务、善协调、会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专业队伍,在“两山”基地建设实战中逐步锻炼成长。

(四)强化评价考核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目标分解机制,按年度将“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目标、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建立工作台账,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工作调度,及时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对策。强化督察机制,加强对建设工作的督查调度,通报进展情况,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乡(街道),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

(五)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政务微博、微信、环保屏等载体广泛宣传“两山”理念,开展“两山”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广泛开展“两山”主题宣讲教育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着力提高全社会对“两山”基地建设的认同度、接受度和践行度。通过开设“两山”建立民意反映监管平台、开通投诉监督电话、设立民情民意留言箱、设立微信和微博平台等,全面畅通“两山”建设监督渠道。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全民建设“两山”基地的良好氛围。

附件:1.巫山县“两山”基地建设主要指标进度表

2.巫山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附件1

巫山县“两山”基地建设主要指标进度表

序号

指标名称

控制要求

2019年现状

2020年目标

2021年目标

2022年目标

2023年目标

2024年目标

2025年目标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95.6%

>96%

>96%

>96%

>96%

>96%

>96%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9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稳定提高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7

林草覆盖率(山区)

>60%

60

>62%

>63%

>63.5%

>64%

>64.5%

>65%

8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不减少

未减少

不减少

不减少

不减少

不减少

不减少

不减少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获得2个

新增1个

保持

力争再增1个

保持

保持

保持

17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未统计

90%

92%

95%

>95%

>95%

>95%

18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3%

1.73

1.8

2.0

2.2

2.4

2.7

3.0

附件2

巫山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实施进度

投资

(万元)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一、“连绵青山”保护工程(14项合计投资294938万元)

1

生态空间管控工程

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程

完成全县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

跟踪勘界定标工作

启动勘界定标

实施勘界定标

完成勘界定标

900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县林业局、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

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程

编制巫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970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相关部门

3

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程

开展全县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

开展全县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

完成全县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

100

县林业局

相关部门、相关乡镇

4

自然保护地和自然公园规划

开展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和自然公园规划编制和修订,编制科考报告,落实勘测定界。

启动自然保护地和自然公园规划编制和修订。

配合自然保护地和自然公园规划编制和修订。

2000

县林业局

相关部门、相关乡镇

5

生态保护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十四五”天然林保护工程。


开展集体性质公益林和国有林管护、实施集体性质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

1740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

6

新造林地抚育

完成近期新造林地抚育工作。

对近期和“十四五”期间新造林地实施管护。

10000

县林业局

相关林场、相关乡镇

7

生态建设工程

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

实施绿化长江巫山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15万亩。

完成3万亩建设任务

完成3万亩建设任务

完成3万亩建设任务

完成3万亩建设任务

完成3万亩建设任务

28125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

8

国家储备林项目

储备林建设40万亩。

完成8万亩建设

完成8万亩建设

完成8万亩建设

完成8万亩建设

完成8万亩建设

15200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

9

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骡坪镇北山,官渡镇双月、云台、天灯,骡坪镇玉水,曲尺乡曲尺、平河乡天坪、大昌镇龙塘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152km2。

骡坪镇北山小流域27km2

官渡镇双月、云台、天灯小流域27km2。

骡坪镇玉水小流域28km2。

曲尺乡曲尺小流域20km2。

平河乡天坪小流域25km2。

大昌镇龙塘小流域25km2。

8150

县水利局

相关乡镇

10

河流岸线修复工程

治理河道长度16.16km,新建护岸总长16.42km;治理消落带面积16.36万m2。

项目前期申报


治理河道长度8km,新建护岸总长8km;

治理消落带面积9.25万m2 。

治理河道长度8.16km,新建护岸总长8.42km;治理消落带面积7.11万m2。

24463

县水利局

相关街道和乡镇

1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完成关闭煤矿生态修复。

完成劳武、胜利、三堰、合兴、上字岩、花椒淌、三县危岩、响水沟、神树、斑竹等煤矿生态修复。

完成龙王庙、煤家湾、金门岩等煤矿生态修复。

完成银鑫、双桥、莲花、老鹰岩、金麒麟等煤矿生态修复。

2400

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相关乡镇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完成骡坪镇小风口采石场、笃坪乡长红采石场、笃坪采石场、鑫源采石场、曲尺乡勇建采石场、小三峡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采石场、双庙页岩砖厂、骡坪镇宏发采石场、花梨包采石场、楚阳乡茶园页岩砖厂、金源采石场(二期)、抱龙镇贺兴砖厂、官渡镇红星采石场、大昌镇卢家湾荣昌页岩砖厂、大昌镇双岭页岩砖厂、福田镇人和页岩砖厂、巫山煤电有限公司田家煤矿及骡坪镇龙河村页岩砖厂、福田镇凌云采石场、老鹰岩煤业公司关闭矿山、两坪乡煤矿、龙井乡大湾采石场、庙宇镇永丰砖厂、南溪页岩砖厂、建平乡建平村三社煤矿堆煤场、平河樟树坪采石场、程家湾石膏厂、宏昌采石场等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1809

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相关乡镇

建平石灰岩矿关闭矿山生态修复。

人工清危500m3,安装主动网防护4800m2,坡面复绿32000m2。

1496

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相关乡镇

12

湿地修复工程

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持续推进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43625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

13

生物多样性保育工程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野生动物保护

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野生动物的种类、栖息地、迁徙廊道等调查及保护,野生动物救护及配套等。

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与救助。

100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升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

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50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

二、“一江碧水”保护工程(9项合计投资90576万元)

15

生活污水厂网一体化及乡镇基础设施项目

城镇污水管网工程

高唐组团雨污分流建设项目

持续推进建成区管网建设。

15889

县城管局

县住房城乡建委、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巫峡镇白水河片区污水管网工程

持续推进建成区管网建设。

694

县城管局

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官渡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持续推进建成区管网建设。

6304

县城管局

官渡镇、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双龙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持续推进建成区管网建设。

1427

县城管局

双龙镇、县投资公司

大昌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持续推进建成区管网建设。

2675

县城管局

大昌镇、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福田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持续推进建成区管网建设。

4402

县城管局

福田镇、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庙宇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持续推进建成区管网建设。

2049

县城管局

庙宇镇、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16

生活污水厂网一体化及乡镇基础设施项目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江东新区污水处理工程

实施江东新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8275

县城新区管委会

县城管局、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江东新区污水处理工程配套设施项目

持续推进建成区管网建设。

9946

县城新区管委会

县城管局、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巫峡镇白水河片区污水处理及管网工程

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持续完善管网。

1785

县城管局

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摩天岭风情小镇污水处理厂(二期)

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

2370

城建集团

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官家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完成整合整治。

5442

县城管局

县民政局、高唐街道、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巫峡镇(南陵)污水设施工程

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708

县城管局

巫峡镇、旅发集团、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17

饮用水源保障工程

智慧水务建设项目

购置及安装供水监测设备194台、城市排污监测设备66台、软件系统8套、基础软件设备1项,搭建大数据中心1个,制定智慧水务标准1项,装修大数据中心机房、拼接大屏和设备工作台。

启动系统建设。

完成系统建设。

6468

县水利局、县发展改革委(三峡合作办)

县生态环境局、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18

旅游景区水污染防控工程

巫山县景区旅游设施污水处理工程

建设MBR一体化设备200m31台,MBR一体化设备100m35台,MBR一体化设备50m37台,聚乙烯塑钢中空缠绕管污水管网4500m及相应配套设施。

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5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19

重点景区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建设陆上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对水上趸船排污系统进行环保技改。

建设陆上2台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厕所2座、垃圾收集点1处;对水上2条趸船排污系统进行环保技改。

建设陆上5台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厕所2座、垃圾收集点1处;对水上12条游船、3条趸船排污系统进行环保技改。

建设陆上6台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厕所2座、垃圾收集点1处;对水上9条游船、3条趸船排污系统进行环保技改。

5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20

生活垃圾清漂处置工程

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工程

新建陆域及堆场道路共15200㎡、300吨级污水和垃圾泊位各1个,实施装卸工艺工程、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工程、安装工程、环保绿化工程和临时工程等。

完成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工程。

5342

县城市管理局、县发展改革委(三峡合作办)

县交通局、重庆巫山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街道和乡镇

21

水域清漂工程

持续开展长江、大宁河等水域清漂。

持续开展长江、大宁河等水域清漂。

2000

县城市管理局

县旅发集团、相关街道和乡镇

22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程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对大昌镇、福田镇、抱龙镇等16个乡镇养殖场进行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升级改造。

完成16个乡镇升级改造。

2300

县畜牧产业发展中心

相关乡镇

23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设项目

建设200个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实施秸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利用。

建设200个畜禽粪污原地收集储存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或能源化利用、污水高效生物处理设施。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种肥同播技术;实施平缓型农田氮磷净化,沟渠整理;坡耕地氮磷拦截再利用及生物拦截带和径流集蓄再利用设施。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实施秸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利用;配置秸秆还田深翻、秸秆粉碎、捡拾、打包等机械,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

5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三、生态旅游提升工程(14项合计投资245500万元)

24

巫峡·神女景区升级提质工程

巫峡·神女景区5A创建提升工程

巫峡·神女景区5A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建设景区导视、标示系统、智慧景区、旅游接待、交通提升、经营业态、体验项目、农业观光、猪脑壳包观景平台,改造望霞索道等。

巫峡·神女景区5A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建设景区导视、标示系统、智慧景区、旅游接待、交通提升、经营业态、体验项目、农业观光、猪脑壳包观景平台,改造望霞索道等。

48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25

巫峡·神女景区南北环线标识导览智慧旅游系统建设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为标识、导览、智慧系统全方位提升。

完善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

68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26

柳坪汽车露营地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占地359.84亩,建筑面积16700平方米,配套汽车、车行道等基础设施。

项目占地359.84亩,建筑面积16700平方米,配套汽车、车行道等基础设施。

68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27

巫山生态环境研学基地项目

项目总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32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教学用房及配套设施2210平方米,车库1948平方米,多功能厅974平方米,景观亭廊,水体,供水供电,消防,绿化等配套设施。

建设教学用房及配套设施,车库,多功能厅,景观亭廊,水体,供水供电,消防,绿化等配套设施。

47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28

神龟出海观景平台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神龟出海观景平台,配套泳池等体验设施项目。

新建神龟出海观景平台,配套泳池等体验设施项目。

6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29

文峰4A景区品质提升工程

启动登龙索道,配置观光小火车,更新标示标牌,完成步游道、观景平台、安全防护栏、厕所、智慧旅游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改造。

启动登龙索道,配置观光小火车,更新标示标牌,完成步游道、观景平台、安全防护栏、厕所、智慧旅游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改造。

22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30

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升级提质工程

巫山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双龙片区)

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1.73亩,建筑占地面积2737.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62.79平方米,停车位38个,绿地率20%。建设内容如下:旅游码头:码头平台(27×44.5m)、港池疏浚(停泊水域47526方,进港航道108900方)、水上栈桥1座、长80m趸船1座、长28m短途客船3艘,以及码头供电照明、给排水、消防、环保等辅助设施。候车船接待大厅及配套设施:接待中心(建筑面积1301平方米,建筑高度11.7米,三层)、管理用房(建筑面积4521平方米,建筑高度8.1—9.0米,二层)、观光电梯1部(含建筑面积40平方米)。其他设施:集散广场及疏散场所面积约3878平方米(含景观雕塑小品),边坡治理面积约6000平方米,景观绿化面积约2897平方米,人行梯道与观光步游道约3624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350平方米(其中32个小车位、6个大车位),景点标识200块,交通标识50块,以及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

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1.73亩,建筑占地面积2737.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62.79平方米,停车位38个,绿地率20%。建设内容如下:旅游码头:码头平台(27×44.5m)、港池疏浚(停泊水域47526方,进港航道108900方)、水上栈桥1座、长80m趸船1座、长28m短途客船3艘,以及码头供电照明、给排水、消防、环保等辅助设施。候车船接待大厅及配套设施:接待中心(建筑面积1301平方米,建筑高度11.7米,三层)、管理用房(建筑面积4521平方米,建筑高度8.1—9.0米,二层)、观光电梯1部(含建筑面积40平方米)。其他设施:集散广场及疏散场所面积约3878平方米(含景观雕塑小品),边坡治理面积约6000平方米,景观绿化面积约2897平方米,人行梯道与观光步游道约3624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350平方米(其中32个小车位、6个大车位),景点标识200块,交通标识50块,以及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

137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31

大昌古镇升级改造建设项目

新建三峡移民文化展示、体验馆,特色民宿,主题客栈,南门景观,文化广场,古镇农贸集市,手工作坊,配套特色餐饮及购物一条街。

新建三峡移民文化展示、体验馆,特色民宿,主题客栈,南门景观,文化广场,古镇农贸集市,手工作坊,配套特色餐饮及购物一条街。

20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32

龙溪古镇升级改造建设项目

龙溪古镇整体改造,植入业态、游文化、接待中心及景观建设,打造红色旅游。

龙溪古镇整体改造,植入业态、文化、接待中心及景观建设,打造红色旅游。

20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33

当阳大峡谷景区升级提质工程

当阳乡滨河小镇旅游集散中心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游客接待中心2000㎡,生态停车场3500㎡,休闲广场4000㎡,里河沿岸乡村景观道路5.8公里,人行步道2.5公里,景观廊桥2座,观景平台8个,河道整治,环保公厕,供水供电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消防安防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生态环境整治等;当阳大峡谷景区进出口牌坊2座及漂流中心业态打造。

新建游客接待中心2000㎡,生态停车场3500㎡,休闲广场4000㎡,里河沿岸乡村景观道路5.8公里,人行步道2.5公里,景观廊桥2座,观景平台8个,河道整治,环保公厕,供水供电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消防安防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生态环境整治等;当阳大峡谷景区进出口牌坊2座及漂流中心业态打造。

32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34

当阳大峡谷景区旅游公路业态打造

丰富当阳大峡谷景区22公里旅游公路沿线业态。

丰富当阳大峡谷景区22公里旅游公路沿线业态。

55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

35

乡村旅游升级提质工程

下庄村乡村旅游项目

新建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改造下庄原乡休闲街,改造下庄民宿,改造提升下庄院子,改造毛相林老宅功能及下庄人事迹陈列馆广场提质升级;下庄天路、下庄古道提质升级、景观绿化美化、配套新建下庄村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新建下庄游客接待中心及配套设施,滨河度假民宿、沿河亲水游乐、极限体验运动、研学基地、采摘园等,下庄土特产品集中售卖、茶馆、酒馆等休闲业态集中区;利用现有房屋进行民宿改造,一层居民自住,二层包装为民宿,统一包装改造和进行运营管理等。

新建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改造下庄原乡休闲街,改造下庄民宿,改造提升下庄院子,改造毛相林老宅功能及下庄人事迹陈列馆广场提质升级;下庄天路、下庄古道提质升级、景观绿化美化、配套新建下庄村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新建下庄游客接待中心及配套设施,滨河度假民宿、沿河亲水游乐、极限体验运动、研学基地、采摘园等,下庄土特产品集中售卖、茶馆、酒馆等休闲业态集中区;利用现有房屋进行民宿改造,一层居民自住,二层包装为民宿,统一包装改造和进行运营管理等。

10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文化产业公司

36

乡村旅游升级提质工程

重点乡镇乡村旅游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40个村列入示范村创建活动,完成创建30个示范村(重点村),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7个、县级20个;40个村分别为柑园村、朝元村、柳坪村、权发村、安静村、哨路村、茶园村、青石村、白坪村、玉灵村、黄岩村、大溪村、青台村、开峡村、同心村、龙河村、龙潭村、大峡村、竹下庄村,高炉村、大垭村、红槽村、高坪村、伍绪村、双凤村、龙溪村、马渡村、光明村、大塘村、杨坝村、水平村(片区)、龙湾村、银矿村、东岗村、新民村、龙淌村、红花村、袁都村、安坪村、培石居委。

创建2个示范村(重点村),其中国家级1个、县级1个。

创建4个示范村,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1个、县级2个。

创建6个示范村,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2个、县级3个。

创建10个示范村,其中市级2个、县级8个。

创建8个示范村,其中市级2个、县级6个。

20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县文化产业公司

37

特色民宿建设

打造三峡院子民宿、柑园民宿、权发民宿、南陵民宿、鹰嘴岩民宿、游云山间民宿、核桃坪民宿、磨子坪民宿等。

三峡院子民宿。

柑园民宿、权发民宿。

南陵民宿、鹰嘴岩民宿。

游云山间民宿。

核桃坪民宿,磨子坪民宿。

30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旅发集团、县文化产业公司

四、生态农业发展工程(13项合计投资138300万元)

38

特色山地生态农业提质工程

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程

巫山脆李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升级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以上。

将巫山脆李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创建中药材、柑橘等相关产业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以上,配套建设基础设施。

10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39

三峡库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新建蔬菜基地,蔬菜大棚,蔬菜产地及批发市场,完善蔬菜质量追溯系统;新建冷藏及物流配送中心。

轮作蔬菜基地10万亩,新增蔬菜大棚5000个,完善蔬菜质量追溯系统;新建冷藏及物流配送中心3万m3。

3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40

特色山地生态农业提质工程

渝东北三峡库区(巫山)木本油料发展项目

开展核桃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及良种规模化繁育,推动渝东北片区木本油料(核桃)产业发展。

依托重庆核桃研发中心,深入开展核桃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及良种规模化繁育,实施核桃老资源改造10万亩、核桃高产示范园5万亩、核桃病虫害防治50万亩,推动渝东北片区木本油料(核桃)产业发展。

700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

41

高山绿色水稻发展项目

发展高山绿色水稻,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中高山优质水稻5000亩,完善基础设施。

2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42

百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稳定粮油生产基地,配套修建灌溉用水渠、田间道路,实施高标准农田宜机化建设。

稳定粮油生产基地82万亩以上,配套修建灌溉用水渠、田间道路,实施高标准农田宜机化建设。

10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43

柑橘智慧果园建设项目

建设环境监控、视频监控、智能管理平台、智能肥水灌溉系统、病虫害防控系统、柑橘质量追溯系统。

园区建设规模2万亩,建设环境监控、视频监控、智能管理平台、智能肥水灌溉系统、病虫害防控系统、柑橘质量追溯系统。

6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44

巫山县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试验示范

实施主栽品种的省力化土肥水管理、树体改造、病虫害防治、农艺设备等应用创新试验示范。

W默科特、沃柑、龙回红、红肉脐橙、巫山恋橙等主栽品种的省力化土肥水管理、树体改造、病虫害防治、农艺设备等应用创新试验示范,面积550亩。

3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45

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工程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及中药饮片加工建设项目

新建中药材清洗、烘干等产地初加工厂;建成全产业链体系加工企业2家以上,建成精深加工生产线。

新建中药材清洗、烘干等产地初加工厂50个;建成完善的“GAP+GMP+GSP”全产业链体系加工企业2家以上,建成中药材土特产、保健品、中药饮片、饮品、养生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

5000

县农业农村委


46

优质薯类产业化建设项目

新增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新建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薯类系列产品20万吨。

建设年产优质商品薯40万吨的生产基地35万亩(其中优质种薯基地3万亩),年加工薯类系列产品20万吨。

6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47

巫山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建设项目

新建核桃、松子等加工生产线;新建大头菜、曼青菜加工厂;新建果汁生产线。

新建核桃、松子等加工生产线5条;新建果汁生产车间,形成年产5万吨鲜橙汁生产能力。

20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48

粮油深加工厂

新建油料综合加工厂一座。

在园区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基地新建油料综合加工厂一座,年产1000吨油料、高附加值副产物化工产品100吨、1000吨菜籽油和3000吨加工大米。充分利用生产线和生产能力,形成花椒、菜籽油、大米综合加工能力的初深加工厂。

50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49

果品冷链建设工程

巫山县果品区域仓储、加工建设项目

建设占地面积60亩水果保鲜冷链基地,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占地60亩,建筑规模8303m2,水果保鲜冷链物流量0.5万吨。产地预冷及水果保鲜库0.528万m3(含房屋及设施),制冷设备机房128m2,果品分选包装车间6180m2,区域物流分拣配送中心1115m2,柑橘脆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条,转运叉车5台,水果冷链物流智能调度与监控管理信息系统1套。

4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50

巫山县果品区域农产品供应链建设项目

建设占地面积100亩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系统,完善配套设施。

占地100亩,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量1万吨。产地预冷及农产品保鲜库10000m3(含房屋及设施),分选包装车间8000m2,区域物流分拣配送中心5000m2,柑橘脆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2条,果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包装加工作厂房及设备。

15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五、“两山”示范特色建设工程(14项合计投资214100万元)

51

“三峡红叶”示范片区建设

红叶景观林续建工程

建设红叶景观林4万亩。

建设红叶景观林4万亩。

建设红叶景观林4万亩。

400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

52

巫山县两江四岸治理提升

实施全县两江四岸长度治理提升。

实施全县两江四岸长度约16.6km,用地面积约100.7公顷治理提升。

97000

县住房城乡建委

三峡合作办、县城建集团、相关乡镇(街道)

53

巫山县两江四岸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县城两江四岸145—175m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175m以上生态修复。

县城两江四岸生态区为重点,长江大桥至南陵龙王沱,北至溪沟,扣减已治理范围和小三峡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区大宁河主河道左右岸,包括145—175m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175m以上生态修复两部分。145m—175m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包括场地及道路、绿化、建筑、景观设施、电气、给排水、场坪。

70000

县水利局

县住房城乡建委、县城建集团、相关乡镇(街道)

54

“巫山脆李”示范片区建设

脆李智慧化果园建设

建设巫山脆李数字智能化示范基地。

建设巫山脆李数字智能化示范基地,以物联网、智能视频以及大数据决策为手段,围绕巫山脆李精细化种植、巫山脆李种植全生长周期监测,全程数据汇聚到巫山脆李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产生的技术成果将有力的服务于巫山脆李种植区。建设智慧果园3万亩。

1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55

脆李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试验示范

开展脆李全环节的应用技术研发,形成产业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和研发创新运行模式;完善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开展品种、苗木、建园、抚育、生产、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的应用技术研发,形成产业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和研发创新运行模式;完善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办公楼和专家大院,添置土壤养份、气象观测、采后处理设备;建设良种母本园、本砧育苗圃、技术示范、采后处理研发与示范果园。

3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56

全国脆李大数据中心

建设交易大厅,开发脆李产业链“数据+电商+金融”三大平台、建设全国脆李数据展示中心、“脆李网”和线上线下营运中心。基本建成全国脆李交易中心。

建设交易大厅10000m2,开发脆李产业链“数据+电商+金融”三大平台、建设全国脆李数据展示中心、建设“脆李网”和线上线下营运中心。基本建成全国脆李交易中心,最终形成全国脆李产销大平台、全国脆李品牌大平台和全国脆李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科研中心。

2000

县农业农村委


57

脆李/柑橘协同创新中心

建设辐射全国的脆李/柑橘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交流平台。

项目规划占地约10亩,总建筑面积6000m2。力争实施重大科研课题10个以上,完成区域试验新品种50个、培育新品种10个以上,获得新技术、新材料和专利等科研成果20项以上。

3000

县农业农村委


58

巫山脆李绿色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项目

创建绿色标准示范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创建绿色标准示范园国家级1个、市级1个、县级10个、乡镇级20个、村级100个共100000亩,配套田间沟、路、池、肥水绿色农药一体化、采果现代设施设备、全追溯体系设施设备等。

5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59

脆李精深加工基地

开展脆李果汁、果酒、蜜饯加工,完善生产线及相关设备。

开展脆李果汁、脆李果酒、脆李蜜饯加工,完善生产线及相关设备,建设果汁成品冷藏库1个、果酒地下贮藏室1个、成品存放车间1个,完善基地绿化。

8000

县农业农村委


60

年精选10万吨水果分拣包装生产线建设项目

建设年加工李子10万吨生产线。

建设年加工李子10万吨生产线,新建冷藏仓库、加工车间、办公及辅助用房等,购置切片机、烘干机、酵藏罐、计量包装设备等。

5000

县农业农村委


61

“巫山脆李”示范片区建设

乡镇果品仓储加工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在福田镇、庙宇镇、官渡镇建设果品分选加工厂。

福田镇、庙宇镇、官渡镇建设果品分选加工厂房9000m2,配置柑橘生产线3条、脆李3条、2000m3冷链仓储基地。23个脆李主产乡镇建设100个100m3田间冷链仓储。

12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62

巫山脆李幼龄果树管护补助

对3年生及以下幼龄脆李,按照巫山脆李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管护。

对3年生及以下幼龄脆李,按照巫山脆李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管护。实施3年,每年计划6万亩,共计18万亩。

36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63

巫山脆李新建园补助项目

对新建脆李园,按照清园、打窝、施底肥、定植进行有效管护。

对新建脆李园,按照清园、打窝、施底肥、定植,有效管护1年的作业标准。实施3年,每年2万亩,共计6万亩。

3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64

巫山脆李技术推广服务培训

对全县脆李、柑橘种植户实施全覆盖技术培训。

对全县脆李、柑橘种植户实施全覆盖技术培训,乡镇服务中心人员、村级技术指导员进行理论、实践操作等培训。

2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