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无障碍 关怀版 繁體版 智能机器人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建议提案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巫山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66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4-05-31

字号:
分享:
打印:

何杰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的建议》(第66号)收悉。我委对此高度重视,认真调研分析、研究办理并与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交流,现答复如下:

一、强化人才培育,拓宽人才渠道

非遗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丰富的非遗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们秉持非遗传承“关键在人”的理念,多措并举培育非遗传承人。一是实施“薪火计划”。每年选派国家级、市级传承人参加研培计划培训班,每年指导非遗传承人送培训进校园、进乡镇、进社区,鼓励推荐热爱非遗的年轻人参加非遗项目培训。如:四川竹琴项目通过定向培训,已成功培养县艺术3名年轻同志为传承人。二是依托工坊培育。利用非遗工坊开展大石竹编、巫山烤鱼、扎染等非遗技艺传承培训班,目前培训学员已达120余人,其中,40岁以下的培育学员占60%上。三是建立培育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传承人给予精神、物质双重奖励,并创造传承条件,针对性组织年轻群体参与传承人研培计划,将职业学校、社区教育学院建设为培养传承人重要阵地。

二、赋予非遗活力,传承传统文化

一是推行非遗保护项目化。积极争取非遗保护项目资金,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群艺馆等非遗专家团队赴巫调研,创新编排打造国家级非遗项目龙骨坡抬工号子音乐节目,赋予传承活力,让非遗文化在展示开发和保护传承中形成良性循环,增强非遗传承后劲。二是严格落实传承考核。根据《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将传承活动等纳入考核,通过考核兑现国家级、市级非遗传承人补助,对县级非遗传承人参展参演情况适当给予补贴,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弘扬、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推动“旅游+非遗”融合发展。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活态非遗文化,引导传承人创新开发适合当下的非遗产品,将扎染衣服、帽子、润梨膏、翡翠凉粉、雪枣等非遗产品投向旅游市场,向游客展示售卖。将抬工号子、三峡皮影、踩堂戏等非项目推进社区、搬上舞台,长期开展展演。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营造氛围的同时,将文化与旅游、经济交融共兴,不断厚植非遗传承土壤。

三、加大宣传力度,彰显非遗新魅力

一是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整理深挖各类非遗资源,每年持续公布非遗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目前已公布第七批县级非遗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实行定期维护、动态管理,形成完整的国家、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通过实地走访座谈,收集非遗图片、影视资料,留存非遗名录音像资料50余小时,照片3000余幅,文字60余万字,出版《龙骨坡抬工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二是搭建非遗展示平台。结合重点节假日,为全县非遗传承人搭建非遗展示平台,鼓励并推送非遗项目参加市级、县级宣传展演展示活动,并取得多项国家级、市级奖项。巫山烤鱼在2023年重庆烤鱼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巫山缘·润梨膏获第四届“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大赛铜奖,王志英老师获第七届“巴渝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等,去年部分非遗作品还被市委宣传部选中参加中宣部的展出,今年又有非遗技能、非遗产品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技能展演。后续将常态化组织非遗项目参与展示展演、培训讲座、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并量化国家级、市级传承人的活动开展力度及带徒授艺情况。三是丰富非遗宣传形式。在宣传上采用“一活动一宣传”原则,在公众号、短信息、网页信息等方面展示,积极吸纳各级传承人参与短视频制作推广,巫山烤鱼传承人陈嗣红、背二哥号子传承人向文轩等人率先使用短视频推广。在文旅宣传片、文化展示街区投入非遗视频、照片展示,后续我们将扩大宣传范围,多元化、多渠道开展非遗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支持。

此复函已经曹启志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与我们联系,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巫山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5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